沈陽市紀委監委工作人員通過大數據監督平臺對數據開展分析比對,查找問題線索。 陳鴻博 攝
遼寧省沈陽市紀委監委立足履行好監督基本職責、第一職責,堅持問題導向,創新監督手段,拓展大數據監督平臺,努力實現主動監督、精準監督、全覆蓋監督,倒逼政府職能部門落實主體責任,以完善監督體系推動治理體系建設,把監督有效融入治理之中,提升治理能力,不斷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
及時解決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主動探索,用科技為監督賦能
最新數據顯示,通過大數據監督平臺,沈陽市民政領域發現并移交問題線索10余萬條,涉及人員1萬多人,涉及金額6300萬元;清退優親厚友、騙保家庭3208戶,免備案主機,主動退出2018戶,新增符合條件但過去沒人管的低保五保家庭1546戶。
曾幾何時,有人開著“大奔”領低保,更有甚者,有人城里、農村兩邊領。遼中區養士堡鎮白家崗村原黨支部書記富希民就是一個例子。他先是托遼中區城北社區的書記違規辦理了城市低保,然后又把戶口遷回農村,辦理了農村低保,先后套取14萬元低保補助金。而近年來發生的腐敗案件更是令人警醒,比如,康平縣柳樹屯鄉原黨委書記楊宇新套取財政和專項扶貧資金400多萬元;法庫縣連續查處了1名縣領導和4名鄉鎮黨委書記,涉案金額總計高達6000多萬元;在扶貧、民政、農業、發改、科技、人防等領域,吃拿卡要、盤剝克扣、優親厚友等問題時有發生。
如何及時發現、妥善處理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沈陽市紀委監委探索將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與紀檢監察業務融合,依托大數據進行數據比對和關聯分析,精準發現問題和各類風險。為進一步提高數據分析、線索排查、問題處置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市紀委監委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開展戰略合作,開發出集監督、公示、分析、預警等功能于一體的大數據監督平臺,公開公示、數據備案、綜合分析、監督管理“四大業務系統”逐步建立起來,大數據監督體系初步構建完成。
安全、精準地獲取、應用大數據信息,是開展大數據監督的重要保障。為此,沈陽市紀委監委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基礎上,采用與職能部門的業務數據庫建立系統連接、數據庫備份、數據采集直報等方式,整合原來分割“沉睡”在全市數千家單位的數據信息,打通數據壁壘,實現數據采集全覆蓋,推動監督工作與大數據信息深度融合,實現對權力運行的五大要素——資金、項目、物資、決策、權力(人)主動進行監督。
“當數據活起來,數據就成了會說話的‘監督員’。比如,通過對群眾最為關切的惠民補貼有關數據分析比對,僅用兩天時間就發現問題8萬余條,涉及資金5304萬元。”沈陽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精準監督取得積極進展,截至目前,平臺已采集備案數據包含全市3434個單位的項目、資金、物資、決策、權力等信息,涉及資金總量達3786.96億元。在民政、公務加油卡等34個方面,發現疑似問題線索超75萬條,問責處理4000余人,移送司法機關150余人。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兩個責任聯動,將監督植入權力運行全過程
為進一步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去年7月,沈陽市紀委監委將大數據監督平臺納入監督體系和治理體系建設,盯住公共資金、項目、物資,將監督植入權力運行全過程。
沈陽市紀委監委著力推動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貫通聯動、一體落實,推動監督體系和治理體系建設,首批選擇了發改、科技、國資、人防、交通、民政等6個市直單位進行植入大數據監督理念、完善治理體系的試點,推動其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化手段,發現問題、剖析原因、落實整改。
沈陽市發改委作為全市經濟綜合管理龍頭部門,掌管項目資金“第一公里”。去年以來,沈陽發改系統先后有3名干部被留置,涉案金額最多的超過千萬元。以新興產業經費一項補貼為例,法庫縣一家虛構的“養鵝場”就騙取了市發改委近800萬元的國家冷鏈物流補貼。沈陽市紀委監委通過下發監察建議書、開展專項治理、植入大數據監督等手段,督促清繳違規發放中央預算內資金和新興產業專項資金3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