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還是穩進?
疫情之下大數據再度迎來發展良機
這次疫情“大考”給整個經濟社會運行帶來了一場極為被動的強壓力測試,也客觀上為大數據提供了一次主動作為、大展身手的機遇。疫情期間,各級政府部門、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迅速行動,把大數據等技術廣泛應用于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各個方面,充分彰顯了大數據在科技抗疫中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大數據在戰疫中的創新應用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疫情監測追蹤。在疫情趨勢研判、流行病學調查、輿情信息動態、人員遷徙和車輛流動、資源調配和物流運輸等方面,通過政企合作開發大數據分析產品或服務,為政府、企業和公眾提供實時動態的信息以輔助決策。全國各地很多科技企業都開發了各具特色的大數據平臺和解決方案。媒體平臺紛紛利用大數據技術繪制“疫情地圖”“遷徙地圖”,為公眾防范傳染提供方便。二是疫情防控救治。基于對位置數據和行為數據的挖掘分析,進行高危人群識別、人員健康追蹤、區域風險預判等,實現分區分級的精準識別、精準施策和精準防控。大數據在病情診療、疫苗研發、醫學研究等場景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疾控中心等機構同國家超算中心、BAT等企業合作,借助后者在算力、算法、數據上的優勢加快了疫苗、藥物等的研發進度。三是生產生活服務。諸多互聯網、大數據企業和網絡平臺發揮優勢為居民提供線上教育、在線醫療、遠程辦公、無接觸外送、在線娛樂等服務,美國服務器租用,大批中小微企業開啟數字化轉型。國家政務服務平臺推出疫情防控健康信息碼,中國信通院聯合三大運營商推出“通信大數據行程卡”,作為出行、復工復產復學、日常生活及出入公共場所的憑證,實現了健康碼全國互認、一碼通行。阿里“釘釘”、字節跳動“飛書”、騰訊企業微信等產品則為遠程辦公提供了便利。
2020年4月30日,工信部公布了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復課大數據產品和解決方案名單,中國政府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服務、中電科“一網暢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大數據系統、國家重點醫療物資保障調度平臺等94個產品和解決方案上榜。這些產品和解決方案大多綜合集成和應用了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多項技術,可有效滿足疫情監測、病源追溯、診療研發、綜合決策、遠程協同等多方面需求,都是大數據戰疫的典型案例。
大數據發展也迎來了一波政策利好。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將數據要素同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一體部署。隨后,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陸續推出一系列針對數字經濟和數字化發展的政策文件。比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4部門《關于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工業大數據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還牽頭啟動“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繼8家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告一段落之后,6個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啟動建設;等等。
前有抗擊疫情的優異表現,后有連續不斷的政策加持,大數據的未來似乎一帆風順。疫情之后,大數據究竟是換擋提速、狂飆突進,還是重回冷靜并進入穩步發展的軌道?該如何研判,還需要對大數據的正反兩面進行全面審視。
機遇還是隱患?
客觀看待大數據帶來的風險和挑戰
疫情暴發以來,由于外部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大數據發展開始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從技術層面看,大數據技術逐漸從數據的采集、存儲、處理、分析等基本環節向數據管理、數據安全、交易流通等領域演化,美國服務器,已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龐大技術體系,并與人工智能、云計算、邊緣計算、區塊鏈等技術走向融合,以降本增效、創造價值、保障安全為基本方向的態勢越來越明顯。從產業層面看,大數據產業規模和企業數量保持增長,北上廣深杭等發達地區一馬當先,中西部地區不乏亮點,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5G、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加快發展,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相互促進,大數據領域創新創業和投融資活躍。從應用層面看,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被開發出來,大數據分析應用進一步從消費端向生產端滲透、延伸,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具備數據的積累、掌控和管理能力,各種技術工具、數據產品服務或整體化解決方案持續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