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動手指,就能實現“網上種菜,歐洲服務器,線上施肥”,這種現代農業種植方式,在揚州變成了風尚。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廣陵區沙頭鎮的沿江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一處大棚,滿眼盡是綠色枝蔓和紅色果實。“這種西紅柿叫‘紅風鈴’,采用無土栽培,利用水肥一體化營養基質,根據品種基因實現生長能量的精準供給,讓果實的口感更好、品質更高。”揚州大學現代園藝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在園區創業的“教授農民”高紅勝告訴記者。
在園區,記者有一種強烈感受:整個園區被無形的數據網織成一個數字園區。在新建成的農業大數據中心,園區不僅實現了自動化控制施肥、澆水等操作,還為種植戶提供前沿的市場信息,為調整種植結構提供數據支撐。
“傳統的種植戶,給菜地澆水、施肥,全憑著經驗來。”沿江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技術員湯其坤說,隨著農業大數據中心的建成,“靠經驗吃飯”將成為歷史。
沿江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內,入駐有16家農業企業,分別經營茄子、辣椒、葉菜、西瓜、葡萄、草莓等不同品類大棚。“園區在大棚內免費為種植戶安裝傳感器,搜集瓜果蔬菜生長必需的數據。”湯其坤介紹,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數據,都會被一一“記錄在案”,為植物生長提供必要的數據參考。
“通過搜集數據,VPS,我們可以了解瓜果蔬菜等植物的生長習性,知道澆多少水最合適,施肥的量要多少,什么時間需要打開遮陽網。”湯其坤說,這些動作均可通過后臺操作。
農業大數據中心更為重要的意義是,為園區內的種植結構調整提供前沿的市場數據。
“今年,如果有一家種辣椒賺了錢,可能明年大家都改種辣椒,造成供大于求,價格大跌,給種植戶帶來損失。”湯其坤講述了一個淺顯的經濟學原理,“如果提前獲悉市場需求,可能會避免損失。”
農業大數據中心的建成,正在打通各種植戶之間的數據壁壘。“今年我種了多少,賣出去多少,種植戶之間是不會通氣的。”湯其坤說,大數據中心將搜集各種植戶的種植數據、銷售數據,久而久之形成大數據庫。“有了大數據庫,我們就可以對未來的市場作前瞻性研究,預測明年的市場需求,提前通知種植戶調整種植結構。”
“園區承擔著揚州城區50%左右的蔬果供應任務,同時承擔著向周邊地區供應種質資源的任務。近年來,園區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逐步搭建起了以物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為技術支撐的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沿江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周世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