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鼎泰新材改名為順豐控股并在深交所復牌。
停止本周一(2月27日),順豐控股已經拉出兩個漲停(但都不是“一字漲停”)。按2月27日收盤價計較,順豐控股市值高出2540億。如果漲停一連到本周五,王衛身價將達2400億,逾越“隔鄰老王”(王健林)成為中國首富。停止2月28日,按照虎嗅計較,王衛身價已到達1805億,高出馬化騰的1590億,躋身前三,僅次于王健林和馬云。
這一刻,很多人好像健忘了成本的兇險以及順豐賺錢不易。
成本既神奇又兇險
2016年5月31日,鼎泰新材(已改名為順豐控股)披露了重大資產重組預案。按照方案:鼎泰新材原有資產及欠債作價7.96億元置出;順豐控股100%股權作價433億置入;425億差價全部以價錢股付出,刊行價為10.66元/股(已除權除息)。據此計較,價錢股總刊行數為39.5億股。
價錢股刊行完畢后,上市公司總股本擴大到41.84億股,鼎泰新材、順豐控股舊股東別離持有5.58%和94.42%。
正如虎嗅2016年8月2號文章闡明的那樣:分眾傳媒、順豐控股的資產質量最高,所以稀釋比例最低,是連年最樂成的借殼案例。
順豐控股原第一大股東明德控股(原順豐團體)得到27億股(占擴大后股本的64.58%),鎖按期為36個月,其它股東鎖按期為12個月。
明德控股成為上市公司新的控股股東;持有明德控股100%股權的王衛(個中0.1%由林哲瑩代持),成為實際節制人。#順豐股價乘以27億就是王衛的身價#
順達豐潤、順信豐合均為外部成本與順豐員工合伙的持股平臺,受惠人數不高出30名。
順豐控股別的四家舊股東(嘉強順風、招廣投資、元禾順風、古玉秋創)為財政投資人,2013年9月投資78億,取得順豐控股24.51%股權,對應估值為318億。
2016年4月1日是鼎泰新材停牌前的最后一個生意業務日,收盤價為13.78元(復權價),價錢股刊行價為10.66元。按2017年1月27日60.73元的收盤價計較,鼎泰新材、順豐控股舊股東浮盈別離為110億和1978億。
按照順豐控股最新宣布的《業績快報》,2016年扣除很是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26.43億。也就是說,順豐控股原股東玩一年成本的收益是干一年快遞的75倍。
堅稱“不想上市”的王衛必然沒有推測成本如此神奇,或者他還會與追高的散戶配合見證成本的兇險。
順豐賺錢不容易
滿街奔走的“快遞小哥”正是快遞公司的縮影:二等收入、一等辛苦。但無論如何,東亞服務器 臺灣服務器,掙辛苦錢的人值得尊重,豈論是小我私家照舊公司。
1)毛利潤率不算高
2014年起,順豐快遞業務毛利潤率泛起上升態勢。2016年前六個月的毛利潤約60億,毛利潤率為23%。
百分之二十幾的毛利潤率不算高,付出銷售、打點等用度后更所剩無幾。
2014年、2015年,營業本錢、銷售用度、打點用度合計別離占營收的99%、96%。
2016年前六個月有所好轉,但仍占營收的90%以上。
局限首屈一指、本錢節制本領超強的順豐尚且如此,足見快遞行業賺錢不易。
2)錢去哪兒了
2016年上半年,順豐各項本錢、用度占營收的90%。
在支出明細中,比重較大的是外包(干線運輸、輸單收派倉管、中轉裝卸等)、薪酬、運輸、辦公及租賃、物資及質料、折舊及攤銷等六項:
外包用度高出80億,占快遞業務營收的31%;
薪酬支出74.7億,占營收的29%;
運輸用度33.35億,占營收的13%;
排在前面的六類支出合計占營收的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