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GMIC北京2018發布會暨AI主題沙龍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和地平線創始人余凱,分享了他們對中國AI發展前景的看法。兩人都認為,在與美國的競爭中,中國的人工智能在無人駕駛等多個領域,在未來五到十年內有機會趕超美國。
此外,余凱還表示,移動互聯網的整個創新過程,基本上五年內格局已定,相比之下,人工智能的格局五年內并不能塵埃落定,需要20年左右才可以。
余凱:五到十年內,中國在無人駕駛上會超越美國
長城會創始人文廚在現場拋出了陸奇的一個看法。陸奇認為,人工智能大的方向有三個,圖像識別、無人駕駛、克服癌癥。在圖像識別方面,他看好這個領域的中國公司,因為中國有大量的數據,在這個方面是有優勢的,免備案空間 香港服務器,而在無人駕駛和克服癌癥上,陸奇相信中國將來一定比美國更好。
對此,余凱和李開復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余凱表示,圖像識別領域五年之內會結束戰爭。這里存在的機會是軟件算法和處理器芯片。
在無人駕駛方面,想要看到成熟的無人駕駛,基本得在2021、2022年,比如德國博世預期在2022年左右。中美對比的話,中國的路況更加復雜,能搞定中國路況的一定能搞定美國。當然這一點也適用于印度,能搞定印度路況的話,美國也不在話下。但是印度沒有中國投入這么大。
余凱預測,在未來五到十年,中國在無人駕駛方面會比美國更好。不過就眼下來說,中國公司跟谷歌這樣的企業還是差距很大。
李開復:AI分為四個波浪,中美各占優勢
李開復也表示,基本同意陸奇的看法。從投資的角度分析,他認為人工智能分成四個波浪(wave),這四個波浪中美各占優勢。
第一個波浪是互聯網AI,因為互聯網公司的數據最多。中美對比的話,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數據比美國還要更多。美國互聯網公司在數據上面臨著各種監管,美國服務器租用,尤其是歐盟出臺的隱私政策,這對美國公司是新一輪挑戰。
過去互聯網公司是美國領先,現在中國互聯網公司在快速趕超,五年后人工智能在互聯網創造的價值肯定是中國更大。當然,這些大部分并不是自然語言理解、無人駕駛等等,而是把大量的互聯網數據轉換成價值,像BAT這些公司做的事情。
第二個波浪是商業AI,包括銀行、保險公司、零售、醫療等等。大量的已存數據被AI激活,在它的商業流程中創造價值,李開復認為在這方面中國趕超美國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美國在過去十幾年、二十幾年中,數據倉庫等技術非常地成熟,它的數據是立即可用的。相比之下,中國的數據結構化程度很差,甚至清洗都有問題。
不過,中國在無人商店這塊會超越美國,中國的移動支付數據、線上與線下的結合都超過美國。但就整體來說,商業數據啟動的人工智能,美國會保持領先。
第三個波浪是感知方面,包括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等。在這方面中國會獲得更多的數據,因為中國用戶更容易接受用個人隱私來交換更好的用戶體驗,而美國用戶則不太接受。這個方面五年后中國肯定超過美國。
但是癌癥治療方面,李開復則表示不太確定,中國數據雖然更多,但是沒有被整理,中國醫療機構標注的數據沒有美國那么精確。李開復表示,數據不精確到一定程度,我們是不是還認為越多越好,這個需要時間驗證。
第四個波浪是自動化AI,無論機器人還是無人駕駛等等。在自動駕駛方面,中國的公司會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浙江省要建設支持自動駕駛的超級高速公路,好幾家無人駕駛公司也落戶房山、杭州、廣州,這些地方政府都在快速推動。
相比之下,美國和歐洲的政府在很多政策方面,會更多地糾結于道德問題。可能亞洲的政府更傾向于,整體上我們喪失的生命變少了,健康的損害變低了,所以我們就來推動。而西方的思維則是每一條生命都要解釋地非常清楚,哪怕你救了十個人,但是傷到了三個人,這三個人解釋不清楚,那你救了十個人我不在乎。這種政策、思維和社會習慣,可能會讓AI的推動受到一些阻撓。
因此,李開復認為,在機器人和無人駕駛方面,雖然現在中國離美國有相當大的距離,但是五年可以拉平,甚至也不排除領先。
十年后,AI方面中國能否占據半壁江山?
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崛起了阿里、騰訊等全球科技巨頭,全球最大的10家互聯網公司全都來自于中美兩國。不過,從頂尖互聯網公司的市值總量來說,中國還是要落后于美國。
那么,在人工智能時代,十年后,中國能否占據半壁江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