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流傳一份微信、支付寶接入銀聯的方案,介紹了微信、支付寶收單業務接入銀聯的具體流程。
銀聯回應證券時報,該方案屬實,但尚處于初始階段。微信和支付寶均表示不清楚,不便回應。
移動支付已經在中國成為常態,美國站群服務器 亞洲服務器,中國人出門消費不帶錢包也成為新時尚。央行行長周小川認為,未來可能紙幣、硬幣這些會逐漸縮小,甚至不存在了。
目前,在移動支付領域,支付寶和微信占據大半市場份額,但其交易清算均不通過人民銀行的清算系統,并各自有一套自己的支付規則難以統一。此外,金融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也存在隱憂。
去年12月27日,人民銀行網站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印發<條碼支付業務規范(試行)>的通知》明確規定,自2018年4月1日起,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涉及跨行交易時,必須通過人民銀行清算系統或者合法清算機構處理。也就是《通知》禁止第三方支付平臺與銀行直聯,需要對接合法的清算平臺。
目前,中國網聯與銀聯是最大的兩家清算平臺。此前,央行規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要求支付寶、財付通等45家機構,2018年6月30日前全部接入網聯。
這意味著銀聯處于“被動”的地位。不過銀聯與網聯的功能略有不同,銀聯主攻線下市場,而網聯則承擔第三方支付平臺線上與各銀行之間資金清算。
在第三方支付平臺接入網聯已成定局的情況下,銀聯則是計劃利用自身線下優勢和合法清算的“身份”提前聚攏一批第三方平臺接入,保證自己在支付領域的“地位”。早在今年1月29日,銀聯就推出了無卡業務轉接清算平臺,香港免備案主機 美國服務器,并已完成與部分主要商業銀行聯網。
對于微信和支付寶等第三方平臺來說,接入合法清算平臺已成必然,但這就意味著其消費者的數據、具體交易信息與資金流向將與網聯或銀聯共享,并且對于銀行的“議價”能力下降,創新空間也進一步縮小。但同時,隨著“國家隊”的介入,整個行業也更加規范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