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升級,網絡扶貧成為精準扶貧的工作途徑,提速降費政策穩步實施推動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顯著增長,網絡信息服務朝著擴大網絡覆蓋范圍、提升速度、降低費用的方向發展。交通、環保、金融、醫療、家電等行業與互聯網融合程度加深,互聯網服務呈現智慧化和精細化特點。
近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在北京發布了《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詳細互聯網應用發展狀況如下:
一、互聯網使用情況
(一)網民規模
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02億,上半年新增網民2968萬人,較2017年末増加3.8%,互聯網普及率達57.7%。
截至2018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上半年新増手機網民3509萬人,較2017年末增加4.7%。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2017年的97.5%提升至98.3%,網民手機上網比例繼續攀升。
互聯網基建設施不斷完善,數字化戰略得到系統闡釋,互聯網服務持續滲透,網民規模保持穩健増長。首先,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升級,網絡扶貧成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工作途徑,同時政府報告明確提出手機流量提速降費的要求,網絡信息服務朝著擴大覆蓋范圍、提升速度、降低費用的方向發展;其次,網絡強國重要思想已成為我國發展互聯網事業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戰略性的綱領性指導思想,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互聯網發展治理實踐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最后,互聯網與其他產業進一步融合,城市發展趨向智慧化,出行、環保、金融、醫療、家電等行業與互聯網融合程度加深,線下產業鏈根據線上服務的反饋調整產品、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互聯網服務向精細化發展。
網絡覆蓋范圍擴大、連接速度提升、使用費用降低為互聯網普惠化發展鋪平了道路,互聯網在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層面表現愈發強勁。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網絡費用不斷降低,寬帶速率持續提升,接入和費用問題已不再是困擾人民群眾使用互聯網的主要困素,用得上、用得起互聯網已成為現實。隨看數字化進程的推進和數字經濟的發展,互聯網所能承載的服務愈來愈多,應用場景不斷擴大,社會生產力得以提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使制造業、農業和服務業向新型、現代、智能的方向轉變,電子政務使得公共服務的實效性得到保障,企業和人民群眾獲取信息、辦理業務方便快捷。在此基礎上,網民規模將持續增長,互聯網滲透率會不斷提升。
(二)城鄉網民結構
截至2018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11億,占整體網民的26.3%,較2017年末增加204萬人,増幅為1.0%;城鎮網民規模為5.91億,占比達73.7%,較2017年末増加2764萬人,増幅為4.9%。我國不斷推進城鎮化進程,使得城鎮人口不斷増加,農村人口不斷減少,城鄉網民結構受此影響也發生了細微變化。
截至2018年6月,我國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72.7%,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6.5%,與2017年末相比均有所提升,互聯網在城鎮地區的滲透率明顯高于農村地區。由于城鄉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城鄉網民在不同應用類別上的使用情況有所差異。一方面,城鎮網民在網絡購物、旅行預訂、網上支付及互聯網理財等應用的使用率高于農村網民;另一方面,城鄉網民在即時通信、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等應用表現出的差異較小。
(三)非網民現狀
農村人口是非網民的主要組成部分。截至2018年6月,我國非網民規模為5.88億,其中城鎮地區非網民占比為37.8%,農村地區非網民占比為62.2%。
上網技能缺失以及文化水平限制是制約非網民使用互聯網的主要原因。調査顯示,電腦或網絡知識缺失,以及拼音等文化水平限制導致非網民不上網的占比分別為49.0%和32.5%;年齡因素是導致非網民不使用互聯網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因為年齡太大或太小而不使用互聯網的非網民占比為13.7%;因為無需求或興趣喪失而不使用互聯網的非網民占比為10.2%;因可支配上網時間有限,以及網絡使用設備缺失或寬帶無法連接等接入障礙造成非網民不上網的占比均低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