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市場“藍海”到底有多深?
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剛剛開幕,東南亞電商又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近年來,國內阿里,騰訊等行業大佬們已在東南亞布局已久,投資的、合作的、控股的,甚至養起了本地 “獨角獸”。其中,印尼電商更是大家公認的大蛋糕。因為印尼作為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市場,包含且不限于以下特性:
1、人口基數。印尼作為世界第四大人口國家,根據Worldometers(世界實時統計數據)數據顯示 ,2017年東南亞地區總人口為6.48億,而印尼人口已達2.63億,占地區人口40%以上,排名第一。而且印尼年輕人口占比很高,15歲到60歲的人群占比接近70%。而電商的主要人群為年輕人,這就意味著印尼擁有巨大的消費潛
2、國土面積。根據維基百科資料,印尼作為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擁有1,910,931平方千米。同時由于印尼為一個“千島之國”,各地交通其實十分不方便,因此導致電商需求十分龐大。
3、網絡市場潛力。根據Hootsuite(將社群網站整合在一起的網絡服務)數據顯示,東南亞地區的網絡滲透率為58%,社交媒體滲透率為55%,移動連接率為141%。而印尼網絡滲透率僅為53.7%,充分體現了其網絡市場發展的潛力,也印證了印尼市場對移動電商的渴望,對在線消費的影響十分大。
印尼人:電商?!電子支付?
可是電商對于印尼當地人民來說,還是一個相當新的概念。就如我國初期電商時期一樣,相當部分人對網上購物還是持以懷疑態度的,因為他們無法試商品,而錢包里的錢按個鍵就轉到別人里去了,如此“便利”的東西讓他們充滿憂慮與不安。
據全球普惠金融數據庫(Global Findex)統計,只有36%的成年人擁有銀行賬戶,而太平洋和東亞地區則為69%,而這直接導致大多數的在線訂單成單率大幅降低。與此同時,印尼的支付系統也并不完善,網上購物消費者還是更偏愛銀行轉賬的付款方式,印尼信用卡普及率僅為1.6%,處于東南亞地區最后。
而導致這一現象,主要印尼政府對網上支付并沒有一個很完整的體系,賣家和買家的合法權益并不能受到政府的完善保障。且現金支付概念早已深入民心,印尼人民很難在短時間內消化無現金支付(信用支付)這一模式。
但面對這些困難,本地電商并沒有因此而退縮。據Statista(在線互聯網數據統計)數據顯示,直至2017年底,印尼B2C和C2C的總收入達到70億美元。更值得留意的是,印尼的移動網絡滲透率有47%,意味著電商平臺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國內大佬帶路,點石成金?
“只要站在風口,豬都能飛上天”
而現在對于印尼電商而言,就是絕佳的時機。根據Statista(在線互聯網數據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印尼電商收入已達70億美元。而且麥格理預計印尼電商市場將在2020年達到650億美元。如此看來,無論是大小企業紛紛投資開拓市場,還是投資機構的樂觀預測,都印證了未來東南亞電商市場將是資本家下一個主戰場之一。
多年前,中國許多大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但很多被貼上“Copy from USA”的牌子,時至今日也一直被別人詬病。可是近年來,中國的商業模式終于可以逆輸出了。如京東的智能物流系統,共享模式等等。自國內BAT等互聯網大佬崛起后,不但持續優化商業模式,且選擇主動出擊海外市場,云主機,其中東南亞市場就是他們建立海外王國的選址之一。
以阿里為例,截止目前,阿里已經持有LAZADA高達83%的股權,歐洲服務器租用 云服務器,以及TOKOPEDIA 36%的股權。除此之外,阿里還在橫向建造生態圈。如最近投資的20億美元給打車平臺Grab發展超級平臺;旗下螞蟻金服更收購LAZADA旗下支付平臺HelloPay并更名為支付寶印尼,而且更與印尼Emtek達成合作,為黑莓用戶提供支付寶服務,而Emtek在今年獲得從事電子實體貨幣互換牌照……
但是,阿里這一路走來也是困難重重。一來源于印尼復雜的地理環境,盡管阿里運用多地集運倉、大數據分析等方式完善物流布局,但是交通物流成本很高的問題擺在那里,可見這物流鏈的建成需要一段很漫長的時間。二來印尼當地人支付習慣仍需要一段時間慢慢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