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玉案致虛擬運營商陷輿論危機
在公安部宣布A級通緝令后,激發遍及存眷的山東臨沂考生徐玉玉受騙猝死案的6名犯法嫌疑人全部就逮,今朝該案正在審理進程中。與以往差異的是,在這起典范的電信騙財騙案中,涉案的手機號碼是顛末實名掛號的。
8月26日,家產和信息化部官方微博透露,山東省臨沂市一女生(徐玉玉)受騙學費后滅亡事件產生后,工信部立即開展核查事情,已查實涉案號碼之一屬遠特(北京)通信技能有限公司,另一涉案號碼屬中國聯通,兩個涉案號碼均掛號了用戶實名信息。
遠特通信技能有限公司總裁 王磊:這個手機號碼呢,是在2016年的3月,在遠特掛號激活的,那它掛號激活的時候呢,做了實名制掛號,那他的身份證信息呢,也是憑據我們系統的劃定,也和這個相關的這個身份證驗證系統,做了二次檢討。此刻呢,這個身份證,這個號碼的,它的購置渠道,它的激活渠道,它的所有的利用記錄,掛號激活信息,全部封存了,提交給了警方。
王磊暗示,由于今朝正在共同司法構造觀測,無法透露更多信息。據相識,由遠特公司發售的這個涉案手機號以171開頭,170、171號段是專門為虛擬運營商籌備的號段。遠特通信是第二批拿到工信部發放的試點牌照的虛擬運營商。從2014年開始策劃虛擬運營貿易務,今朝已經有350萬用戶。
連年來,由于禁錮法子不到位,手機實名制掛號落實不力,170、171已成為騙財騙電話的熱門號段。這起案件更是讓已經被貼上騙財騙電話標簽的虛擬運營商再次陷入輿論危機。
虛擬運營商 通信行業的“鯰魚”
引入虛擬運營商最初是為了沖破把持,給電信聯通移動三家獨大的電信市場注入活力。主管部分但愿,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虛擬運營商可以或許像鯰魚一樣攪動電信行業,攻擊現有的競爭名堂和通信處事價值體系。2013年底,虛擬運營商正式登場。
虛擬運營商也叫“移動通信轉售”,他們沒有本身的網絡,通過租用移動電信聯通的通信網,從三大基本運營商批發語音流量、短信等處事從頭包裝成自有品牌銷售給用戶。2013年5月,工信部正式宣布了移動業務通信轉售業務方案。為勉勵引導民間成本進入電信市場,工信部劃定申請虛擬運營商牌照的主體必需是民營企業,從2013年底首批牌照發放以來,共有42家民營企業分5批得到了虛擬運營商試點牌照。
工信部統計顯示,今朝虛擬運營商已經成長3500萬用戶,在移動通信市場的滲透率到達2.7%.工信部此前發布的虛擬運營商試點期是截至到2015年12月31日,但到今朝為止,何時發放正式商用牌照,42家虛擬運營商可否全部轉正都照舊未知數。
業內人士揭秘“養卡”黑幕
虛擬運營商兩年試點期已滿,卻遲遲不能轉正。個中最主要的制約因素就是實名制執行不到位激發的電信騙財騙問題。就在徐玉玉案案發前一個月,工信部網絡安詳打點局專門對虛擬運營商新入網電話用戶實名掛號事情舉辦了暗訪,并對虛擬運營商在網用戶實名掛號信息合規率舉辦了數據抽測。
在工信部網站8月5日發布的對虛擬運營商實名制落實環境抽查暗訪的功效中,遠特通訊在網用戶實名掛號信息合規率為95.95%,切合工信部曾經提出的“確保在2016年12月31日前全部電話用戶實名率到達95%以上”的要求。在同批抽查的8家虛擬運營商中,只有一家企業的實名掛號及格率不達標,但這家企業的用戶實名掛號率也高出了90%.單從這個觀測功效看,實名制貌似執行的還不錯。然而,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大部門參加電信騙財騙的170、171手機號都能找到實名信息,但這些所謂的“實名掛號”號碼其實在出售前就已經實名綁定了一個身份證,只是掛號的這個信息不必然就是實際利用人,這在行內俗稱“養卡”。
原虛擬運營商從業人員 唐先生:虛擬運營商自營這一塊各人做的應該都是較量OK的。可是在他營(經銷商)這一塊,就大概會存在禁錮不到位,可能說打點不是很類型這樣的一個狀態。每一個銷售網點他們城市有一些用戶的信息,那么這些信息被同時征集上去今后,他們會在開卡的這樣一個系統里邊,統一地為用戶舉辦開卡的這么一個行動……用戶其實他自己本身是不知情的,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下完成了一個開卡的行動。然后把已經開放過的一些號碼放到各個分銷門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