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風頻吹,互聯網醫療在近期迎來政策性利好。
8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以164票贊成、3票棄權,表決通過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在新版《藥品管理法》中,處方藥未被列入不得在網絡上銷售的藥品種類中,這被視作是沖破網售處方藥禁區的信號。
4天后,國家醫保局發布《關于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首次將“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納入現行醫療服務價格的政策體系統一管理,對于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按照線上線下公平的原則配套醫保支付政策。
雖然兩項政策并無關聯,但實際上與“三醫聯動”息息相關,即醫保體制改革、衛生體制改革與藥品流通體制改革聯動。隨著網售處方藥的政策缺口打開,勢必加快處方外流的力度,并倒逼公立醫院對“以藥養醫”體系進行改革。
而互聯網診療首次納入醫保支付后,慢性病、常見病的診療將加快實現線上化,對公立醫院的病患者進行分流,從而減輕醫院的診療壓力,與此同時還將加速互聯網診療的普及,對平安好醫生等企業構成利好因素。
新規背后
爭議多年,網售處方藥政策一波三折
回顧新版《藥品管理法》的出臺經過,網售處方藥在政策層面上出現過多次搖擺。2014年5月,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首次提出放開處方藥在電商渠道的銷售。
由于存在監管問題,2016年5月,原國家食藥監總局決定結束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工作,次年原食藥監局先后發布兩條新規,明確規定不得通過網絡銷售處方藥和國家有專門管理要求的藥品。
不過,事情在2018年又出現轉折。當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規定對線上開具的常見病、慢性病處方,經藥師審核后,醫療機構、藥品經營企業可委托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配送。
此后,醫藥電商平臺只能采用線上展示、預約,線下門店配送的形式開展處方藥的“網訂店取”“網訂店送”,以符合線上線下相一致的規定。
這一做法的好處在于加強網售處方藥的監管力度,但難以真正形成市場規模。對于醫藥電商平臺來說,如果想要擴大市場份額,唯有繼續收購更多線下藥店,從而拓展電商的配送范圍。
“目前自營藥品最大的難點在于政策法規不明確,相關規范不明晰,企業在經營中缺乏有效指導。”京東健康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藥品經營中最大的成本來自于藥品本身的成本與專業藥學服務人員產生的費用。
但網售處方藥的爭議仍未結束。今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修訂草案)》(以下簡稱修訂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審議,當時修訂草案明確提出“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藥品經營企業不得通過藥品網絡銷售第三方平臺直接銷售處方藥”,當時會議上未對修訂草案作出表決。
直至8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根據新版《藥品管理法》規定,疫苗、血液制品、麻醉藥品、精神藥品等國家實行特殊管理的藥品不得在網絡上銷售,處方藥并不在列。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袁杰表示,現行做法是明確規定網絡不可以直接向公眾銷售處方藥,不過綜合各方面的意見,堅持線上線下相同標準、一體監管的原則,法律就網絡銷售藥品作了比較原則的規定,即要求網絡銷售藥品要遵守藥品經營的有關規定,并授權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健康衛生主管部門等部門具體制定辦法,同時規定了幾類特殊管理藥品不能在網上銷售,為實踐探索留有空間。
掘金潛力
處方外流撬動千億市場,電商平臺迎搶食機遇
目前醫藥電商平臺主要以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等為主,美國服務器租用,而且這些企業已擁有一定的營收規模。阿里健康2019年財報(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顯示,公司電商類業務達50.45億元,占公司營收比例達99%;京東健康披露的數據稱,目前公司實現營收過百億元,大部分營收來自藥品電商業務;平安好醫生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22.73億元,其中健康商城貢獻營收14.54億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認為,網售處方藥風險可控、可以開放,但需給監管部門、衛健部門、醫院一個過渡期,隨著大眾需求的升級、收入的升級,隨著企業間的不斷競爭,最終市場會走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