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內連發6篇調查報道,從挖礦到交易再到融資,涉及虛擬貨幣產業鏈上的多個重要環節……新華社這組調查報道篇篇切中“幣圈”亂象的要害,不僅在“幣圈”掀起一股狂風,更將整個虛擬貨幣產業鏈存在的種種問題公之于眾。
新華社為何要緊盯“幣圈”那些事?
不能讓“空氣幣”收割了血汗錢
崩盤、跳水、血洗……自5月19日以來,這些“慘烈”的詞一遍遍地用在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行情走勢上。每次價格大幅變動都牽動著“炒幣者”的心緒,也刺激著每個圍觀者的神經。
比特幣一夜大跌近30%,記者聯系“幣圈”熟人了解情況,哀鴻遍野。有的因加杠桿賬面300萬元瞬時“蒸發”,有的近期盈利全部回吐,有的因交易平臺異常無法操作而損失慘重……
圖為記者和一名投資者的微信聊天截圖。5月19日,該投資者因虛擬貨幣杠桿交易爆倉,損失慘重。
一夜暴跌所帶來的風險警示,強過千萬次耳提面命,但這些慘痛的代價本是可以避免的。必須要盡快發出報道,將幣圈的投資風險揭示出來!
5月20日第一篇向公眾介紹幣圈風險的稿件順利播發,立刻引來市場普遍關注。隨后10多天,虛擬貨幣經歷了一波又一波“過山車式”的漲跌,新華社緊跟熱點發出一篇又一篇調查報道,不少人從中看清了虛擬貨幣交易炒作的“門道”:
那些專注于通過“空氣幣”圈錢的創始人們,往往先注冊一個空殼公司,花錢找外包團隊設計一款“虛擬幣”;通過打廣告、辦講座、名人站臺、網絡直播等方式,將項目吹得天花亂墜;再拉投資者利用海外平臺眾籌“上市”、充值交易;巨量持有者操控價格飆升,吸引更多資金進入后拋售,“收割”投資人的血汗錢。
狗幣、貓幣、豬幣、鰻魚幣……
“空氣幣”如空氣一般,看不見、摸不著,沒有實物依托、不具備應用價值。
這樣的投機炒作標的一旦價格崩盤、潮水退去,帶給投資人的只有巨大損失和悔不當初。
而且,就目前我國現有司法實踐來看,虛擬貨幣交易合同不受法律保護,后果和引發的損失由相關方自行承擔。
在采訪過程中,受騙人曹女士的一番話令記者印象深刻。她說:“我知道投資虛擬幣風險很大,但當時想的是,只要有人買入,我在中間轉手,總能賺到錢。”
上當受騙被收割的投資者中,有部分受高收益驅使、被花言巧語欺騙,但也有不少人明知道可能是場騙局,卻仍愿意鋌而走險,寄希望于自己不會是“擊鼓傳花”的最后一棒。就是在這種“賭徒”心態下,不少投資者一步步落入不法分子布下的陷阱。
(圖片來源:新華社音視頻部)
因此,在系列報道中,記者常常花大篇幅來提示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苦口婆心地勸誡公眾遠離“炒幣”,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稿件播發后的網友留言中,記者得到了正向反饋。不少人直言已認清投資風險,不會貿然涉足看不清、搞不懂的領域。
不能讓高耗能“礦場”擠占寶貴資源
既然要起底“幣圈”亂象,就必須從產業鏈的上游調查起。
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沒有實物,由計算機生成的一串串復雜代碼組成,需要根據算法通過計算機運算獲得,俗稱“挖礦”。
虛擬貨幣挖礦要借助計算機運算,用于挖礦的“礦機”要具備極強的數據處理能力,一般功率較大。
“礦主”們為了早些挖出虛擬貨幣換錢,將許許多多臺“礦機”集中起來形成“礦場”,沒日沒夜地開挖,因此電力消耗巨大。
5月26日,記者探訪的一處“礦場”的廠房外觀。其名為“數據中心”,實為“礦場”。新華社記者 張云龍 攝
“礦場”電力消耗有多大?必須赴實地一探究竟。但暗訪這種隱蔽在深山峽谷中的“礦場”是需要勇氣和魄力的。
從四川省康定市姑咱鎮乘車,開過一段地圖上都沒有的土路,記者終于抵達了河岸邊一處“礦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