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IT新技術的發展,像虛擬化、云計算和大數據對大家來說已經不再陌生了。在企業里面進行云化實施的時候,各種新技術在優勢顯現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比較多。上了云之后,有時候我們沒有感覺到輕松反而更累了。那么問題出現在哪兒?我們的IT是變得簡單還是復雜了?我們的思維是否還禁錮在傳統的IT模式里面?下面分享下我們在云化過程當中的思考與實踐。
一、企業云化演進的階段分析
云計算從2006年出現到現在已經發展了有10余年的時間,在這期間硬件資源虛擬化及其管理技術獲得繁榮發展,推動人們對云的概念和認識不斷深入:KVM于2007年進入Linux內核;LXC于2008年發布第一版;VMware于2009年推出VSphere;HyperV于2008年發布,其驅動于2009年提交到Linux內核;CloudStack于2010年開源;后來成為私有云最重要基礎設施的OpenStack于2010年由NASA和Rackspace發起……各種服務模式大量涌現,出現了眾多的XaaS概念。不少重要的云計算技術以開源模式發布,開源逐漸成為云基礎設施的重要選擇,云計算的概念逐漸走向清晰。
從2012年起,國內云計算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私有云開始在企業興起。開源的Openstack恰逢其時,得到了廣泛應用和推廣,開源技術生態成為行業技術發展的一種重要力量,云計算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發展期。
再看企業云化演進的歷程,我們從2013年開始建立自己的私有云到現在已經走過了四年,我們對過去的四年用六個字來總結,就是由分散到集中再到集成。在云化之前,各業務系統都是分散在各個部門,由不同的部門來進行規劃、管理、運營。有了云之后,企業是強制各個業務系統都要遷移到云上來,這個時候是實現了一種簡單的集中。集中之后,還有一個必須要走的路就是集成,因為在你的各個系統都上云之后,怎么能夠在云的大環境下讓各個業務系統更好的運行、實現最佳的效率,那就需要進行統一調度,統一管理,這就必須面臨一個集成。包括你機房的集成,香港服務器租用,IT設備的集成。這些基礎設施集成之后,我們在上面建立自己的云平臺,進一步把各種設備、各種資源池統一進行納管,再就是要把企業內部的一些資源計費系統、流程系統還有其他一些可視化運維,包括一些數據采集分析系統完全集成起來。這叫我們CT能力的集成。再往上走就是業務平臺集成,統一門戶、虛擬桌面、OA、ERP、CRM和HR系統都要集成在整個云平臺之上,實現整合和集成。
由分散到集中再到集成,這個云化的歷程我們稱之為云化1.0,回顧這個階段我們思考總結了四點:
1、統一規劃,我們對軟硬件資源實現了統一規劃;
2、按需分配,我們采用虛擬化的技術,通過云平臺的智能調度和均衡算法,實現了資源的按需分配;
3、資源的互聯互通,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各個業務系統在云里面他們之間都是有互相的聯系,當資源實現互聯互通之后,就為企業今后實現大數據和應用的集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統一管理,有非常大的價值。實現統一管理,統一監控,統一調度,統一你的流程和事件管理,最后統一進行服務。這個云上數據的統一管理,為企業的數據備份和容災也提供了基礎,也更加適合我們管理和擴展的要求。這也是云化1.0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企業在云化2.0階段面臨的問題與思考
未來云化2.0,企業下一步將要實現什么?概括的說就是“綠色運營—數據智能—開放架構”。為什么要提綠色運營?大家知道數據中心每年IT基礎設施的運行維護費用也非常高。我們不說別的,單說它的電,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消耗。一臺服務器平均一年制冷+用電費用差不多需要一萬塊錢,你有五千臺,就是五千萬,這是多么大的一筆開支。在未來幾年成本壓力以及法規遵從和企業社會責任推動下,企業IT必定走向節能減排的行列。而且隨著去炭化的大趨勢,今后都要走向清潔能源和太陽能。
我們看某數據中心用電量統計和相應的PUE。7、8月在比較炎熱的季節,可以看到它的PUE值比較高,都在1.76左右,到9、10月向下降,11、12月比較冷的時候,PUE值是1.35到1.33。平均每天用電量可以看到,基本是四萬多度。這對企業來說是很大的開支。
業界的探索有微軟的海底數據中心、Facebook的北極圈數據中心,還有國內阿里在千島湖搞水冷數據中心。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探索,如果能夠圓滿實現,對數據中心節能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