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很多區域城市而言,“要想富先修路”這句過去經常能看見的標語,在今天仍然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不過,此時的路已非彼時的路,而是一條通往“云端的路”。
確實如此,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已成為當下驅動地方政府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必要基礎設施。這也是日前在山東省濟寧市舉辦的2018華為•濟寧云產業合作高峰論壇如此“火爆”的重要原因。據統計,本次高峰論壇吸引了126個地級市,97個縣市區及企事業單位的參加。
實際上,從2016年的克拉瑪依到2017年的宿州再到今年的濟寧,華為已連續舉辦了三屆云產業合作高峰論壇。同時,在過去三年,華為城市產業云也正在中國的大江南北實現了“落地開花”,其拓展的速度越來越快,覆蓋的深度和廣度也在增加。
可以看到,目前華為已在全國構建起了一張覆蓋國家—省—市三級的城市產業云服務網絡。現在,這張服務網絡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與價值,不僅在于推動了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在城市的落地和數字化轉型中的應用,更幫助了眾多城市完成了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了數字化時代的跨越式發展。
濟寧峰會背后的“數字中國”
地處山東省西南部的濟寧市,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儒家文化發源地之一。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旅游資源、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外,大自然孕育的豐富礦藏更給這方土地帶來了繁榮和發展的契機。
作為全國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和大型煤化工產業基地,濟寧市同時也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但放眼全國乃至全球,越來越多資源型城市開始經歷資源枯竭、“礦盡城衰”之痛。
在此背景下,濟寧市居安思危,在煤炭資源仍很豐富的時候主動出擊,適時調整產業結構,近年來更是把數字產業作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先導性、引領性產業來培育。
早在2016年,濟寧市政府就與華為簽署了云計算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云計算大數據產業。雙方合作以來,華為已經為近47個單位的70多個業務系統提供了云計算服務,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了辦事和服務效率,警務云、電子政務云、財政云、統計云等等都成為了山東省內的標桿;同時,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必愛網、中智軟創、明匠智能等10多家華為合作伙伴落地當地,也初步形成了產業聚焦效應。
可以說,現在濟寧市由煤炭資源型城市向先進制造、數字產業的轉型已初見成效,不僅成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的先行城市,更造就了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濟寧模式”。
在華為政企云總裁、數字政府業務部總裁楊瑞凱看來,如今發展數字產業已成為各地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共識,濟寧也正是“數字中國”建設中的一個縮影。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華為也洞察到了三個重要的變化趨勢:
第一,從政策導向看,數字經濟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建設數字中國,促進產業發展創新升級,將切實提高百姓獲得感,也將帶來國家治理領域的深刻變革。
所以,各地、各級政府部門既是政策的響應者也是對應數字產業發展的落地者和踐行者。相信隨著政策紅利進一步釋放,更多城市注入“數字基因”,數字中國將進入“實戰期”,強調實干實效。
第二,從城市管理看,國內服務器租用 服務器托管,由經濟發展帶來的城市治理難題日趨復雜,例如社會交通擁堵疏導不力、社會治安壓力持續加大、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醫療資源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閑置與緊張的矛盾突出等等。
因此,這就需要地方政府結合科技運用與服務創新理念,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治理和服務更加秩序化,以便更好地服務不同社會群體,更有效地管理社會公共事務。
第三,從產業轉型看,除了發展數字產業以外,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也是各級、各地政府部門關注的重要方向。特別是資源依賴、業態固化的城市,在經濟增長中遇到發展瓶頸或陷入競爭紅海,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引入,實現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以及新興數字化產業重構成為了當務之急。
由此可見,過去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主要生產力,更多依靠的土地、資本以及勞動力,現在需要重新對生產力的要素進行定義,未來生產力的要素當中應當包括云計算、大數據以及更多智能化的力量。
而華為城市產業云作為中國數字經濟未來路徑中必要的基礎設施,其還承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香港服務器租用,那就是將技術賦能驅動數字經濟變革的理念,更進一步的在區域市場中進行落地和生根發芽,最終為善政、惠民、興業服務。
華為的速度、深度與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