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區塊鏈測試公司宣稱其發現了一些相當令人震驚的結論:幾個月前價值高達40億美元的區塊鏈協議EOS,實際上可能并不屬于區塊鏈。
在一項最新實驗當中,基準測試廠商Witeblock公司得出結論,EOS代幣(及其RAM市場)在本質上是一種用于計算的云服務——且建立在完全中心化的前提之下。因此,其明顯缺乏區塊鏈中的一些最基本特征,例如不變性。
這些測試由區塊鏈主要實體ConsenSys(一家基于以太坊區塊鏈的企業級軟件應用和工具搭建平臺)委托,旨在建立起區塊鏈協議基準測試中的基礎性指標。
Whiteblock公司與Hard Fork直接共享了此份論文(微信公號回復“EOS"獲取下載鏈接),其中提到“通過在受控實驗室環境中的實際測試與試驗,本項研究”為EOS整理出全面且客觀的設計、性能與經濟學模型,以便為區塊鏈社區提供參考。
觀點一:EOS并不屬于區塊鏈,而是一套分布式同構數據庫管理系統
EOS在諸多方面都與以太坊以及比特幣存在很大差別,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在于其決定誰來進行區塊驗證并獲取回報的具體方法。
與允許任何為網絡體系做出貢獻的工作證明類區塊鏈不同,EOS通過所謂委托證明的復雜投票流程選擇應該由誰進行交易處理(即充當區塊生成者)。
在選舉過程當中,參與方持有的每枚EOS代幣相當于一票,這意味著擁有大量EOS幣的人相較于網絡的控制方反而擁有更多發言權。
因此,為了進行此項實驗,Whiteblock公司運行了一套EOS的復制品,據稱其運作方式與真實EOS保持完全一致。
Whiteblock公司首席技術官Zak Cole在接受Hard Fork采訪時解釋稱,“其中運行著完全相同的軟件。Whiteblock環境下的區塊生成者也執行著與EOS主網內區塊生成者相同的功能。我們在一套受控測試環境下配置各個節點,并在各節點之間配置網絡條件以模擬真實性能,并全面實現了流程與操作自動化,從而觀察其真實行為以通過確定的方式衡量性能表現。”
Whiteblock公司最初于今年9月開始了自己的這一輪EOS區塊鏈副本測試。此次測試在一套孤立的環境當中運行,免備案空間 香港服務器,總計持續兩個月。
該公司將EOS描述為一套超越單純網絡的復雜系統,其承諾提供計算資源,將信息存儲在“黑匣子”當中以供用戶訪問。更糟糕的是,整個EOS系統實際是建立在一套存在缺陷的中心化模型之上。
Whiteblock公司認為,“EOS并不屬于區塊鏈,而是一套分布式同構數據庫管理系統,二者的明顯區別在于后者的交易沒有經過加密驗證。EOS區塊生成器高度集中,用戶只能利用區塊生成器作為中介進行網絡訪問。這意味著區塊生成器成為整個系統中的單點故障源頭。”
觀點二:EOS并不是很快,而且有可能被壟斷聯盟所控制
這篇論文中有相當一部分篇幅是在證明EOS并沒有適當的協議以防止區塊生成者相互串通以保持自身作為區塊生成者的角色; 另外,其也缺乏必要的保護措施,導致不良行為者有可能形成壟斷聯盟以引發網絡整體崩潰。
正因為如此,這份報告表明,EOS會在缺少拜占庭容錯(簡稱BFT)算法的情況下遭遇共識失敗,并導致網絡可能被相互串通的惡意成員所控制。
對于那些具備拜占庭容錯機制的區塊鏈,其網絡必須有能力承受與所謂拜占庭將軍問題相關的數學難題引發的系統故障。如果不能,那么惡意參與者在理論上將能夠執行虛假交易。因此,拜占庭容錯機制幾乎成為區塊鏈可靠性的必要前提。
“從概念上講,EOS不可能實現拜占庭容錯。一套真正的拜占庭容錯系統不會輕松受到系統中壟斷聯盟的影響,但壟斷聯盟很容易在EOS當中形成,這就否定了任何要求實現拜占庭容錯機制的努力。”
更具體地講,研究人員們指出,EOS完整性面臨的主要威脅在于Sybil攻擊,其中涉及通過創建虛假身份并借此發動垃圾郵件與DDoS攻擊,進而確保不良參與者能夠全面操縱交易執行。
Whiteblock公司警告稱,“這實際上是系統中存在的一個大漏洞,因為欺詐用戶基本上能夠以遠超區塊生成者達成共識(即將哪些帳戶排除在外)的速度創建惡意帳戶,這進一步證明了EOS網絡中存在高度中心化傾向,而且這些區塊生成者擁有著巨大的操控力量。”
接下來,這份報告還指出,區塊鏈生成者在交易處理過程中實際上并不基于任何一致性算法,而是以“機械方式”確認交易——即沒有正式驗證交易內容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