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網聯、智能、共享化,已經成為汽車行業發展的風向標。
近年來,不僅是傳統主機廠在向這幾個方向轉型,專攻這些賽道的創業公司也層出不窮。36氪近日接觸到的車聯網公司“智道網聯”(以下簡稱“蘑菇車聯”)就是其中之一。
蘑菇車聯成立于 2017 年 11 月,曾于2019 年 2 月完成 1.2 億美元的 A 輪融資,由騰訊領投,由京東、黑馬縱橫、BAI(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易鑫等投資機構和企業跟投。該公司創始人兼CEO朱磊告訴36氪,本次融資主要用于技術研發和生產制造(包括智能硬件、操作系統、云、智能傳感器等)。同時,蘑菇也會與這些投資方進行業務合作,具體情況后期會陸續公布。
蘑菇車聯的主要產品是“AI 云+OS+智能終端+傳感器”車聯網一體化解決方案,并提供云、端、云+端的多元化開放服務。朱磊告訴36氪,他們的目標客戶包括個人消費者和企業,目前已經與5-6家主流主機廠達成合作,并在全國十多個省份開始銷售。
談到客戶最關心的成本問題,朱磊表示,目前市場上具有輔助駕駛功能的車輛價格往往高達50-100萬人民幣,沒有覆蓋中國大部分的汽車消費群體,而蘑菇車聯提供的解決方案可以把成本壓縮在千元級別以內,從而讓所有車型都能體驗輔助駕駛功能。
根據蘑菇車聯提供的資料,該公司自主研發了“蘑菇大腦”AI 云,具有海量設備連接和海量數據處理能力,能實現快速的云端場景構建、實時分析、智能決策,并提供開放的接入服務。
此外,朱磊表示,他們的車載操作系統蘑菇OS可以適配150多個汽車品牌的1000多款主流車型(包括燃油車和電動車),可以快速適配100多種傳感器,兼容 ARM、X86 等多種硬件架構。而蘑菇車載智能終端及多類型傳感器的邊緣計算能力可以解決數據高并發、多融合、實時處理等難題,支持車內實時計算場景。
圖源:蘑菇車聯官網
談及創業的時間點是否太晚,朱磊表示,在2017年公司剛成立的時候,國內市場上幾乎還沒有車載芯片,因為當時手機芯片的出貨量非常大,芯片廠商并沒有動力投入車載芯片,但智能汽車從去年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對車載芯片的需求增大,而蘑菇一直與芯片廠商共同研發車載芯片,而5G時代的到來也會大大加速車聯網行業的進程。
除了車載芯片、5G通信網絡的支持以外,國內服務器,車聯網領域的政策利好也是這個行業爆發的重要契機。
2017年4月,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共同發布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汽車DA(駕駛輔助)、PA(部分自動駕駛)、CA(有條件自動駕駛)系統的新車裝配率要超過50%,網聯式駕駛輔助系統裝配率要達到10%。
東興證券去年8月發布的研報稱,2020 年中國車聯網數量預計將達到 6000 萬輛。以每輛車 5000 元的硬件+軟件產品價格來估算,車聯網市場將有 3000 億元空間,復合增速將達到 72%。
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的預計, 2020年、2025年、2030年我國銷售新車聯網比率將分別達到50%、80%、100%(2016年僅30%左右),據此預計聯網汽車銷售規模將分別達到1500萬輛、2800萬輛、3800萬輛,總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
賽道固然大、增速也喜人,但競爭也不少。
談及競爭優勢,朱磊表示,蘑菇車聯是從汽車、5G通信、互聯網三個產業融合的角度出發,提供車聯網一體化解決方案,其團隊成員也都來自這三個產業,而以往的公司往往只從硬件制造、云計算、傳感器等“單個環節”出發,沒有實現各個產業和環節之間的“對接”和“兼容”,導致用戶的使用體驗較差。而結合的產業越多,公司的壁壘也會越高,“最終可能只有2-3家公司可以提供類似的整套解決方案”。
在今日的蘑菇車聯戰略發布會上,蘑菇的其中一個客戶、寶馬集團副總裁沃爾克·辛德勒(Volker Schindler)表示,車聯網的一個難點是,如何讓“智能”汽車與“非智能”的汽車、行人、道路進行聯網交互。
對此,朱磊告訴36氪,這個問題在技術上不難實現,其真正的難點在于怎樣與各行業進行協同。蘑菇車聯除了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以外,還會把云、端、云+端的服務開放出來,這樣,各地政府、各個車企可以將其與自己的基礎設施或硬件設備進行對接,從而加速車聯網的覆蓋密度和交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