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上午, 2019/35889.html">2019可信云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隆重開幕。2019/35889.html">2019可信云大會以“智能云網邊,可信創未來”為主題,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辦。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云計算部副主任陳屹力在會上對智能云標準體系進行深度解讀。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利用簡短的時間跟大家說一說整個智能云標準體系的想法和對未來的一些展望。
首先,這兩年說的比較多的智能云或者叫云智能,怎么樣理解,大家都各有說辭,沒有一個特別官方的定義。從我的角度來講,我認為智能云/云智能可以拆分成三部分:
“云”,它首先是一個技術路徑。目前云已經成為一個新形態的IT基礎設施,云作為一個底層的底座,已經在隨著企業上云逐步加深,成為一個必選方案。長遠來看,云的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目前一些重點應用或者是一些特殊應用可能還依賴于傳統的物理機、物理基礎設施,但是云的彈性擴容、云的靈活架構、快速交付、敏捷產品迭代等是傳統的IT無法做到的。云在企業應用中也是從最初的邊緣化業務逐漸切到核心的或者是重點的業務,其實云計算不斷在自我進化和完善。可以看到,近兩年比較明顯的,像原來的大數據的Hadoop、Spark都在逐漸走向云化,包括數據庫。
“智”就是智能,變革我們的生產方式。云計算作為重要窗口,人工智能是算力、算法和數據,云可以提供什么?云可以提供充足的計算資源、海量的數據,智能化的生產方式,可以徹底改變整個社會的的作業方式,走向智能化、自動化。同時云釋放巨大的生產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精準度,幫助我們做一些決策,實現整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能”對于智能云來說就是賦能。隨著智能云體系的不斷完善,它不斷對外輸出它的能力,賦能整個產業,而且可以避免重復造輪子,服務更多中小企業,降低門檻,我們可以更快速地聚焦我們的應用系統。未來云計算的發展趨勢也是走入協同的方式,能夠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能力。
以上是我對智能云粗淺的理解。
剛剛各位領導也講了,云計算已經進入到泛云時代,同時云計算已經完成了它的初期使命,進入到全新的生命周期。我大概看了一下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的發展歷程,依據大事記整理了這樣一個發展曲線圖。從這個曲線圖上歷史的趨勢來看,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發展的趨勢是差不太多的。為什么人工智能一直到近幾年才這么火爆?因為我們缺少算力,缺少數據。目前像大數據和云上在不斷沉淀用戶的業務、用戶的數據,這個時候就是“等云來”。大數據這塊相對來說發展比較短暫,但是它是為人工智能提供算法或者是分析能力的。
近幾年ABC、中臺戰略加速了云計算行業的賦能。ABC三位一體直接面向行業賦能,但是中臺戰略是自內而外地加速產業的賦能。云計算向縱深發展,智能云體系逐漸成形,我們在構思云計算會向什么方向發展。
云計算面向垂直領域會有一些全新的發展機遇,歐洲服務器租用,核心在于能夠借助云計算構建一個AI技術的一站式的平臺。云的天然優勢可以集成更多的服務能力,從底層的計算資源到平臺、到智能化的完整體系,可以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彈性、快速、低成本地獲取業務價值。
AI在落地的痛點中會有一些訴求,第一個是我們要能夠快速地學習驗證,第二是能夠高效地迭代,第三是它本身有這樣的計算資源的高門檻,第四個運營場景就是定位的問題,怎么樣更好地落地。
云計算的優勢就比較顯著了,第一它是依據你的需求快速地進行資源調度;第二是有健全的服務市場,可以依賴第三方構筑整體的生態;第三是彈性伸縮,就是根據需要做一些資源的擴收容;最后是在中間那一層PaaS的使能平臺幫助我們更好地落地AI。
“云+智能”開啟新時代。對于行業來講三大吸引力第一個就是智能云能夠節約成本,第二個是降低門檻,第三是能夠提升創新能力。節約成本我們都知道一臺GPU主機每個月大概一萬塊錢左右,成本是比較高的,買一塊卡的成本是十幾萬,以租代買的形式能夠降低、尤其是創業公司的門檻。能夠讓他輕松地去獲取這種資源,而且開箱即用。第二個是降低門檻,在基礎資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基于云服務,幫我們封裝一些,比如我們要借助AI的環境,比如搭建一個模型算法、推理過程,都可以在云服務上快速實現。第三個是創新能力,基于公有云服務的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都是比較成熟的,可以借助第三方的服務,可以直接應用到你的業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