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了《云計算發展白皮書(2019年)》,梳理了當下云計算產業態勢,白皮書指出,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總體呈穩定增長態勢。2018年,以IaaS、PaaS和SaaS為代表的全球公有云市場規模達到1363億美元,增速23.01%。未來幾年市場平均增長率在20%左右,預計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超過2700億美元。
IaaS保持高速增長,PaaS趨穩,SaaS趨緩
IaaS市場保持快速增長。2018年全球IaaS市場規模達325億美元,增速為28.46%,預計未來幾年市場平均增長率將超過26%,到2022年市場份額將增長到815億美元。
PaaS市場增長穩定,但數據庫管理系統需求增長較快。2018年全球PaaS市場規模達167億美元,增速為22.79%,預計未來幾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保持在20%以上。其中,數據庫管理系統雖然市場占比較低,但隨著大數據應用的發展,用戶需求明顯增加,預計未來幾年將保持高速增長(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云服務器租用,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26億美元。
SaaS市場增長減緩,各服務類型占比趨于穩定。2018年全球SaaS市場規模達871億美元,增速為21.14%,預計2022年增速將降低至13%左右。其中,CRM、ERP、辦公套件仍是主要SaaS服務類型,占據了3/4的市場份額,商務智能應用、項目組合管理等服務增速較快,但整體規模較小,預計未來幾年SaaS服務的市場格局變化不大。
具體到我國市場,2018年我國云計算整體市場規模達962.8億元,增速39.2%。其中,公有云市場規模達到437億元,相比2017年增長65.2%,預計2019-2022年仍將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731億元;私有云市場規模達525億元,較2017年增長23.1%,預計未來幾年將保持穩定增長,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172億元。
IaaS依然占據公有云市場的主要份額。2018年,IaaS市場規模達到270億元,比2017年增長了81.8%;PaaS市場規模為22億元,與去年相比上升了87.9%。未來幾年企業對大數據、游戲和微服務等PaaS產品的需求量將持續增長,PaaS市場規模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速;SaaS市場規模達到145億元,比2017年增長了38.9%,增速較穩定。
私有云市場中軟件和服務占比穩步提升。2018年私有云硬件市場規模為371億元,占比70.6%,較2017年有所下降;軟件市場規模為83億元,占比為15.8%,與2017年相比上升了0.2%;服務市場規模為71億元,占比13.6%,提高了0.3%。
市場份額方面,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調查統計, 阿里云、天翼云、騰訊云占據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前三,光環新網、UCloud、金山云(排名不分先后)處于第二集團;阿里云、騰訊云、百度云位于公有云PaaS市場前三;用友、金蝶、暢捷通位居公有云綜合SaaS能力 第一梯隊 ;中國電信、浪潮、華為、曙光則處于政務云市場前列。
上云第二階段:“云優先”轉向“云效能”
白皮書指出,隨著云計算軟件和服務的發展,政府和企業更加重視上云的效率,以及運用云計算是否能達到更好IT信息化決策的需求,是否能賦予傳統IT更好的能力。所以,美國站群服務器,“云效能”是未來國際關注的重點。
企業上云成為趨勢,但非坦途。隨著業務系統向云端遷移,企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企業是將業務完全放在云上,還是部分業務上云,如何保證系統在遷移過程中的穩定性,如何統一管理復雜的多云和混合IT環境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由“專業的人來干專業的事”,因此一個新的服務領域--云管理服務提供商(Cloud Management Service Provider,以下簡稱云MSP)隨之誕生。
據IDC統計,2018年我國云管理服務市場規模達19.95億元,未來幾年市場復合增長率在70%左右,到2023年市場規模將接近300億元。國內服務商包括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在咨詢、分銷、SI(系統集成)、ISV(獨立軟件開發商)等方面開展云MSP合作伙伴計劃,旨在幫助企業更好地上云、用云。
智能云是行業的主旋律,當下國內廠商紛紛布局智能云市場,積極開放自身智能化技術能力。以騰訊云、阿里云、華為云、天翼云、第四范式為代表的廠商智能云產品戰略布局如上圖所示。
其中,以GPU、FPGA云服務器為代表的基礎資源服務為機器學習模型的訓練和預測提供算力支撐,虛擬化技術讓GPU/FPGA計算資源實現即買即用,彈性伸縮,節約平臺建設成本;以機器學習平臺為代表的使能平臺服務為智能化應用開發提供算法模型的快速訓練上線,彌補了傳統企業在該方面人才和技術積累的不足,降低企業智能化轉型門檻;人臉識別、語音識別以及自然語言處理等較為成熟的智能云應用服務可以直接應用于新零售、金融、工業以及醫療等企業智能化業務場景,為業務創新提供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