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市場已經是土豪集中地,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巨頭和通信設備商展開了混戰,可以說,香港云服務器 美國云主機,在中國,很少有一塊市場像云服務一樣,集中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金山、網易、360、華為、中興、浪潮等等,讓中國頂尖的科技企業傾囊而出。
大家都是土豪,沒有誰比誰缺錢,所以出手變得越來越大方。從中國移動一塊錢拿下溫州政務云、騰訊云一分錢獲得廈門政務云之后,中國電信就一分錢拿下遼陽市場,隨后,中國電信以0元讓中國移動的一分錢投標敗走連云港,市場大戰愈演愈烈。
在國內的公有云市場上,阿里云的實力最強,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IDC公布的“2016年度中國公有云市場統計數據”,阿里云的市場份額是40.67%,幾乎占據公有云市場的半壁江山,緊隨其后的中國電信“天翼云”、騰訊云、金山云均只有個位數的市場份額。不僅是份額遙遙領先,阿里云也已經逐漸從云存儲向上發展,進入到了云計算與各行各業底層服務結合的新階段。
作為國內最強的科技企業,華為自然不會在云服務領域作壁上觀。在云計算的四個層次中,華為在三個層次中(技術供應、IaaS、PaaS)都有投入,是全球少數幾家具備端到端云計算解決方案能力的廠商之一。在SaaS方面,華為一直內部應用很成熟,最近幾年發展迅猛。2017年,華為提出了“全面云化”的戰略,以“使能”運營商的姿態高速切入云市場。
很多人都清楚,與互聯網公司習慣高舉高打營銷為先不同,一貫低調的華為以強悍的業務推廣落地執行能力著稱。不管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只要是被華為上心的業務,其推進力度都超乎想象。
2010年,華為發布了自己的云計算戰略及解決方案,平時很少拋頭露面的華為總裁任正非不僅出席了這次發布會,還專門做了主題演講。他詩興大發地宣稱,華為在云平臺上要在不太長的時間里趕上、超越思科,在云業務上要追趕谷歌。進入2017年以來,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密集拜訪各地政府,先后見了貴州、江蘇、四川、陜西、山西、廣東、浙江和湖北等多位省委書記和省長,且每到一處均與當地政府達成關于云計算、大數據和智慧城市的相關戰略合作。
當然,在云計算上,華為是投鼠忌器,這也大大限制了華為前幾年的云服務進展步伐。對于華為來說,雖然通信產業鏈在重構,但華為整體上依然是電信運營商的設備供應商的身份,不與自己最大的客戶群體爭奪市場是其發展的底線。可以說,如果電信運營商有足夠的能力和意愿在國內云計算市場投入,即便華為再躍躍欲試,都會壓抑自己以和電信運營商合作來獲取雙贏。
不過,一旦國內的電信運營商放棄云計算市場,或者電信運營商根本無力與其他巨頭展開爭奪,華為也將赤膊上陣,這就是華為這些年在云計算方面厚積薄發、廣積糧、緩稱王的主要原因。
電信運營商本身就是IT消費大戶,每年的投入近百億,私有云的需求非常迫切,由此也將有足夠的能力對外提供公有云服務,更何況擁有網絡、機房等先天優勢,財大氣粗的電信運營商絕不應該成為云計算服務市場的旁觀者。
從企業市場的開發能力來看,華為是最有經驗的,阿里巴巴在企業業務上也耕耘多年,得失成敗的經驗教訓都是財富,三家電信運營商雖然有政企客戶維系經驗,但多數還停留在傳統的電信業務層面,技術長期依賴外部“支撐”,需要與人合作才形成戰斗力。
于是,我們看到,在5.17電信日,中國聯通宣布和阿里巴巴聯盟推出混合云解決方案。根據聯通官網披露,目前雙方工作將分階段展開,首先雙方資源池通過專線互聯,將聯通沃云與阿里云組成混合云,實現彼此用戶均可達,以此發揮出雙方最大空間的優勢互補。這一合作透露出來的信息至少是中國聯通有意與阿里巴巴形成聯合,未來很有可能一致對外,還不要說中國聯通的混改可能導致的與BAT的資本合作。
中國電信與華為在云服務上走的很近,這也是作為第二梯隊零頭的中國電信做出的必然選擇。只有與華為深度合作,中國電信的企業資源與華為的技術結合,才有抗衡其他主要對手的能力。我們也看到了,最近一段時間,中國電信四面出擊,有標必得,其行動迅速果斷,行事風格絕對有華為的作風。
資料顯示,中國電信的天翼云是中國電信與華為合作的產物。官方的說法是,中國電信攜手華為打造全新天翼云3.0,為客戶提供云網融合、安全可信、專享定制的云產品與服務,助力互聯網+,幫助客戶信息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