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IDC圈7月20日報道,7月20日,“2017中國行業云計算峰會—金融云”(C9峰會)在北京國貿大酒店(國貿三期)隆重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指導,云計算發展與政策論壇、數據中心聯盟、云計算開源產業聯盟主辦,云計算發展與政策論壇用戶委員會承辦,CloudBest、中國IDC圈、網貸之家協辦,并受到諸多媒體的大力支持。
“2017中國行業云計算峰會—金融云”作為國內金融與云計算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大會,引來現場人員爆滿,大會全面覆蓋云計算、金融、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多個領域。
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大數據發展促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韓涵出席本次大會并發表主題為《金融大數據及標準規范》的演講。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大數據發展促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韓涵
以下是演講實錄:
感謝主辦方,非常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是工信部的直屬機構,也是國家大數據領域支撐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關于相關大數據的政策制定和標準化的機構。大數據發展促進委員會,是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牽頭在數據中心聯盟下面的二級的行業平臺組織的,前期階段,我們支撐了一些相關政府的工作。在此,將我們的一些心得給大家做一個分享。
今天的演講主要圍繞金融大數據的發展以及大家普遍非常關注的數據資源使用的一些安全和合規的問題。
首先,我們今天討論的金融大數據的事情,在座所有的嘉賓們都還是認可,今天的金融,是互聯網金融。大數據以及大數據為代表的相關的新一代的信息技術,比如區塊鏈、人工智能、比如云的相關的信息技術,已經帶來了金融行業的巨大的變革。同時,也催生了新型的金融模式,比如說互聯網金融。
所以金融大數據時代之下我們來看一看基本的問題,第一個是國家大數據產業技術的整體的情況,第二個是目前金融大數據領域主要的模式。第三個是探討金融跟大數據結合的時候,數據使用的一些合規的問題。
首先從大數據的視角來看,根據國家知名機構Wikibon的數據分析結果,大數據整個產業產值規模在世界范圍之內大概是300億美元,這是2016年的數據,約合2千億人民幣。這個數據是大還是小呢?其實它是一個很小的產值。
同時它的統計口徑是比較窄的口徑,包括大數據最密切相關的軟硬件產品,大數據的服務和數據資源所產生的這部分產值。也就是我們比較嚴謹意義上的大數據企業,及有大數據業務的企業大數據部分他們的產值總體規模,用同樣的口徑和模型,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對于中國大數據的市場產值規模進行了整體的調查。這個也是依托于我們今天大會的主辦方完成了向全國范圍之內發放了3千多份調查問卷,2016年中國的大數據市場規模大概是168億人民幣。和IDC的預測,數量級上還是比較吻合的。
一百多億人民幣的產值規模是一個相對比較初期的培育型產業,我們知道信息服務業的產值規模大概在8千億人民幣。信息產業肯定會更大,包含制造、服務的規模,大數據其實還是一個初期培育的階段。
同時,對于具體的大數據細分領域,可以看到,經過逐年的發展,硬件占比在逐漸減少的,軟件和服務是在逐年增加的,同樣可以看到大數據技術,從單純的底層支撐技術開始向很多行業進行拓展和延伸。在更多的從軟件和服務層面產生了價值。金融大數據尤其是在互聯網金融當中,部分嚴格的大數據是符合這樣的發展趨勢。
從技術上面來說,大數據相關技術的發展是非常蓬勃的,包括存儲、并行計算、機器學習,現在又向人工智能走進。同時我們從大數據方面來看,自2016年之后,大數據的專利都是直線增長的。技術投入在產業界是非常明顯。和美國進行對比,中國的大數據技術,往往在應用領域,比如說交通、物流、醫療這樣的領域發展非常迅速的。美國的投資更偏重于底層的技術,比如分析、安全數據工具。這些是美國目前投資的方向,所以還是有些差距的。這個看到大數據目前相關的應用場景,以及當前的產值的規模,可以看到整個大數據的領域金融是一枝獨秀,他的圈是最大的,經過我們對于全國一千家大是大數據企業他的注冊范圍和資本來分析。金融的應用本身就是大數據非常熱點,前沿的一點。人工智能也在興起,規模在急速地增長。金融大數據相對于企業當中的應用場景,還是以營銷客戶分析,內部應用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