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講“順勢而為”、“時勢造英雄”,現在我們講“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上天”。但在云計算發展迅速的今天,IBM這個曾經的IT行業領頭羊卻用連續5年的“逆勢”下滑證明,風口來了,并非誰都能飛起來。
第三方權威機構Gartner預計,2017年全球公有云市場規模將增長18%,達到2468億美元,企業采購向云遷移的趨勢正在加劇。而針對中國市場,摩根士丹利發布一份研究報告則稱,公共云計算市場已經在中國起飛,中國公共云計算市場規模將從2016年的約20億美元,在2020年大幅提升到16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68%。
如此好的市場背景下,在IBM今年的第二季度財報卻顯示,第二季度,IBM公司營收為192.8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02.38億美元下降5%;凈利潤為23.3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5.04億美元下降7%;所有五個業務板塊的收入都有所下降,包括認知解決方案部門、全球商業服務部門、科技服務和云平臺部門、系統部門和全球融資部門。
面對大好的云計算市場形勢,這已經是IBM公司的營收連續第21個季度下滑,超過5年。對于這樣的下滑,IBM無疑是臉上無光的。
自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會(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概念至今,云計算的發展已經走過了十年的歷程,云計算逐漸從一個概念變成了徹底顛覆傳統IT業的一場革命。
在這場革命中,如果說亞馬遜AWS是革命成功者,微軟是迎頭趕上者,IBM更像是一個落后者。
轉型緩慢 IBM為何如此糾結?
關于向云計算轉型的戰略部署,IBM早在5年前公司業務處在巔峰時期時就已經確立。但當時的IBM無疑是糾結的:傳統業務賣的這么好,新的云計算業務方興未艾,誰愿意為看不見的未來做過多的投入呢?
但隨后,IBM就開始陷入增長乏力的尷尬境地。首先,在IBM引以為傲的大型機和小型機市場上,云計算迅速搶走了原本屬于IBM的市場。這些工業時代的大家伙們由于價格昂貴致使企業采購成本較高,再加上復雜的部署和較高的維護成本,很快就成了云計算首先革命的對象;相比較而言,基于x86開放架構的服務器成為市場的新貴。
基礎設施層面的迅速崩塌讓IBM始料未及,它所帶來的連鎖反應更是影響巨大。原本,IBM基于自身的基礎設施,構建了中間件和眾多的應用軟件和數據庫,并輔之以咨詢服務,這樣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可謂在業界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但基礎設施層的云化開始從大廈的地基部分顛覆IBM多年來的苦心經營,隨后,不管是PaaS還是SaaS都開始陸續對IBM的業務發起沖擊,勢頭之猛讓龐大如IBM這樣的大企業根本來不及轉彎,就如同在茫茫大西洋上從望遠鏡中看到前方冰山的泰坦尼克號一般。
面對這樣的局面,IBM并沒有做出及時的改變,也沒辦法做出快速的改變。時至今日,即便是當下云計算市場的NO1亞馬遜AWS,在2016年的營收也不過100億美元,這與IBM整體近1000億美元的年營收相去甚遠,對于IBM的高管來說,全力投向云計算,根本支撐不起公司如此大的盤子。
IBM無疑是糾結的:一方面,不能置傳統業務于不顧,拋下它們所帶來的強大現金流,從投資者到IBM員工,估計沒人愿意;另一方面,IBM又不能對云計算的趨勢視而不見,或許,今天云計算市場的規模是有限的,但在未來,很有可能誕生年營收千億美元的巨無霸。
在這樣的糾結中,IBM始終都在增強自身業務向云計算的轉型,但相比較云計算方向的轉型,IBM過去轉型路線的慣性一直存在。
眾所周知,IBM一直在將給自己帶來低利潤部分的業務賣掉,從PC到低端服務器,IBM把一個又一個這樣的“包袱”甩了出去;轉而向利潤更高的咨詢服務領域轉型。在當時IBM的設定中,IBM負責整個IT行業的頂層設計和咨詢服務,至于下面的產品和行業解決方案,IBM則更多交由合作伙伴或者其他硬件產品制造商提供。可惜,IBM還沒有完成這樣的轉變,新加坡云主機 香港云主機,云計算的到來就徹底打亂了IBM的節奏。
人工智能是“蜜糖”還是“毒藥” IBM希望何在?
或許,IBM正在等待一個節點,一個傳統IT業務與新興云計算業務相持平的節點,當云計算的營收逐步追上傳統軟硬件的營收時,IBM即可全力奔向云計算。對于IBM來說,公司的營收組成也將面臨傳統業務下滑、云計算相關業務增長,直至云計算業務的貢獻超過傳統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