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在云計算領域一直過得不大痛快:Google Cloud Platform(GCP)自誕生之日起就被AWS和Azure花樣吊打。雖然GCP的市占率仍然落后,但是Google借助在AI和容器架構(Kubernetes)的優勢在云計算的列車上買了張站票。
當然,如果Serverless開始流行,這張票就是假票了。
Server Density的CEO David Mytton指出,Google在Serverless領域被拉下很遠。雖然Google一直在引入新功能,但GCP的創新遠不及AWS和Azure。如果Google不盡快在Serverless上發力,近年來GCP欣欣向榮的趨勢有可能由此消失。
AWS一直是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的大贏家;微軟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憑借與各企業首席信息官的良好關系以及混合云的賣點,Azure成為了AWS的有力挑戰者。Google卻小富即安,遠遠的安心當老三:
Gartner的報告指出,GCP“對于純云計算公司和想成為Google的公司來說最有吸引力”。然而大部分企業并不符合這一定義:雖然Google想方設法想吸引主流企業入駐GCP,然而一年下來收效寥寥:Bernard Golden估計,GCP的營收(3億美元)僅達到AWS(41億美元)的7%,Azure的17%。
Serverless依舊稚嫩:雖然AWS Lambda早在2014年就已經上線,但是這只是云計算市場上的一小塊領域。然而,Serverless的發展速度和顛覆性引人注目。
Expedia的云計算副總裁Subbu Allamaraju提到,“Serverless模式相當于抽掉了容器底層的編排,新加坡云主機 香港云主機,會很快成為業界主流”。
Allamaraju認為,Serverless會很快擊敗Kubernetes這種容器編排工具。Expedia在2016年內部的函數調用超過23億次,而且不斷攀升。Coca-Cola、Nordstrom、Reuters等公司也發現,Serverless對提高生產力大有幫助。
Google寄希望于Kubernetes和AI、機器學習技術,而且沒有像競爭者一樣建立Serverless系統。Mytton表示,一旦核心需求確定,那么Serverless平臺提供者就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云生態系統內其他服務的可用度。
Mytton認為,Google沒有全心全意投入Serverless。GCP的Serverless于2016年2月開始內測,2017年3月開始公測,只支持Node.JS一種環境,進步緩慢:每次大發布后便沉寂下來,直到一年后的再次發布。
Google的Alan Ho對公司方向持不同意見:他認為,從編程和成本角度來看,AWS Lambda才是未來的方向,雖然有時不順手。Allamaraju說,這些問題正在快速消失,Google會成為老掉牙的云計算公司。
我們還沒有完全進入容器時代,Serverless就已經威脅到它的存在。當然,Google、AWS和Azure會花大量金錢幫助企業利用Kubernetes實現容器化,日本游戲代理 歐洲服務器,Google有可能可以收復一部分云計算市場的失地。
但是除非Google大力發展Serverless,GCP有可能贏了容器之戰卻輸掉了整場云計算戰爭:那時候,戰場上有可能已經沒有容器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