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的經濟模式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如今在中國最火是“共享經濟”。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達39,450億元,增長率為76.4%;2017年持續攀升,預計到201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75,130億元,但增速有所放緩。從共享交通、共享單車到共享房屋、共享餐飲、共享教育,越來越多的共享經濟正在方便著我們的生活。
如果說技術創新推動了互聯網產品的創新升級,那么模式創新則強力地推動著商業價值。以共享經濟為藍本的商業模式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生活方式,同時也不斷顛覆著傳統產業形態。
而在這一切背后,共享經濟帶來的大量數據無處安放,不斷增長的計算需求得不到滿足,如何安放“野草般”瘋狂生長的數據,滿足公眾和企業對計算資源的渴求?云計算應運而生,成為了共享經濟背后的力量。
云計算的彈性伸縮,主機托管 深圳電信托管,本質上也就是一種共享經濟,是對于計算資源的共享。因各行業業務高低峰的影響,業務高峰的時候就需要大量的計算能力、帶寬需求等,而業務高峰過去后,大量的資源又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亞馬遜的AWS于2006年推出,以Web服務的形式向企業提供IT基礎設施服務。
以地鐵行業為例,地鐵是城市運轉的命脈,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設備老化、人流瞬時流動性大等問題越發明顯,地鐵企業傳統“煙囪式”的系統架構,已經無法快速擴展滿足突發的業務需求,韓國主機 韓國游戲代理,在“互聯網+”大趨勢的影響下,地鐵企業也急需建立統一管理平臺,監控地鐵的綜合運營情況,對設備進行統一管理。而引入云計算解決方案則是最好的選擇,云計算作為企業級IT最具歷史意義的革新,可以快速擴展、提供數據集中共享、快速響應業務需求的功能。
進入21世紀,互聯網、人工智能兩大領域已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兩大基礎性產業,任何產業升級都離不開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參與。位于中國合肥高新區的中國聲谷是基于兩者融合發展的省部合作國家級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其高遠的戰略定位和正在呈現的發展勢頭,已成為引領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科研成果轉化、高科技企業孵化培育的重要平臺。
云計算正釋放巨大紅利,其應用逐步從互聯網行業向制造、金融、交通、醫療健康、廣電等傳統行業滲透和融合,促進了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云計算作為IT行業的第四次革命,在教育行業也逐步落地,應用日漸深入。同時《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中明確提出了建設中國教育化云服務平臺的任務和行動計劃,云計算作為一個教育行業信息化的下一個熱點,投資規模也在逐年增加。
高校啟動云計算變革,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使高校的校園生活步入“云時代”是大勢所趨。而目前,高校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同時,既享受到了數據帶來的便利,又遭遇著數據激增帶來的挑戰。
一方面,為滿足創新、開發測試、科研計算,高校采購了大量硬件,需要集合搭建、運維、升級等工作。而隨著服務器數量的增多,基礎運維上遇到瓶頸,為執行教科研創新課題任務帶來阻礙;另一方面,高校學院眾多,各學院信息化各自為政,均有各自的基礎設施平臺,管理、運維不統一,效率低下,安全性亦是隱患;同時,伴隨著基礎設施資源無法有效整合復用,教學資源無法共享,各院系重復投資導致成本急劇上升。
針對高校信息化遭遇的困境,云計算具備的彈性按需的交付能力可以解決以上問題,更可以通過云計算技術,為高校建立課程遠程實訓平臺和教學資源共享平臺,通過云計算靈活的交付方式,實現更高效率的管理和教學工作。
同時,教育云可以實現彈性計算、按需交付的教務信息化平臺和教學實訓平臺,實時感知教務教學應用狀態,提供靈活安全的遠程教務、教學以及科研等工作,在安全的網絡接入前提下,教師、學生可以自助獲得所需教學資源,有效促進教學資源共享。
“中國制造2025”已連續三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提及,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的《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提出,到2019年,我國云計算產業規模達到4300億元,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云計算服務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新一代信息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應顯著增強。
近幾年來,大數據、云計算等相關政策陸續出臺,以科技驅動的新興公司不斷涌現,云計算驅動經濟轉型、帶來精準治理的應用發展態勢正在形成。與此同時,浙江、貴州等多地政府部門都在大力推進“上云”計劃,爭先恐后打造數據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