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顧炯, 中國電信科技委委員,中國電信云計算實驗室、SDx聯合技術開放實驗室專家委員。就職于中國電信浙江公司。作為第一完成人,多個項目獲得信產部、浙江省和中國電信集團級科技進步獎。
從世紀80年代個人計算機開始普及,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縮寫IT)得以長足的進步,而90年代中期開始的互聯網大發展,使得網絡技術從局域網技術迅速發展成為連接全世界管道。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更多的是理念的改變。“開放、共享、協作”又進一步讓技術得以更快的發展,云計算才在近10年開始爆發。
云計算本身并不是一種技術,是一種資源按需供給的服務方式。為了支撐起這樣方式,就需要在互聯網開放、共享和協作的理念下,進一步整合和發展各種技術。
所以,我定義的云計算的第一公里=IT技術(Internet Technology)+IT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P技術+人才。
云計算的技術門檻其實很高,并不是很多人能理解,以為買個服務器、虛擬化軟件,搞個機房,接上網絡就可以提供服務了。如果真是這樣,云世界就趨同了。就像共享單車一樣,表面上看起了除了顏色以外,美國云服務器 韓國vps云主機,都差不多,但支撐運營的系統各不相同。共享單車最終競爭的是差異化技術下的差異化服務。
云世界里面也差異很大,競爭也異常激烈。競爭是圍繞怎么樣滿足用戶的需求展開:又要實現得好,又要實現得快,還要成本低。云世界既然就是互聯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互聯網的所有生存法則也適用。“快魚吃慢魚、大魚吃小魚”和“又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少吃草”的規則也一樣適用云世界。
從云計算的第一公里上,有利用開源技術發展自己技術體系和有人才優勢的是快魚,還有靠”買買買“的是傲慢的慢魚。
快魚幾乎集中了國內最優秀的專業研發人員,對云計算需要的硬件、軟件進行深度的定制開發。各類研發人員的數量是以“千”計。雖然這些廠家基本都不直接生產硬件,但是從軟件需求驅動下,對硬件(協議)作了深度定制,就像調校一輛賽車,磨合了各種零件的性能,去掉了臃腫的部分。既保證了性能,又降低了成本。快魚的重點當然還是軟件,不管是計算、網絡、存儲還是在數據庫等領域,都在開源的基礎上進行了二次開發和優化。這是一種掌握底層代碼的開發模式,可以快速的根據需求隨時可以進行應變。還利用原來在互聯網上積累的應用打造出來各有特色的云計算應用生態鏈,在IaaS基礎上封裝出更高級、特有的、應用廣泛的PaaS能力甚至SaaS能力。這些能力帶來更大的用戶黏性。應用生態鏈又促進了快魚的云計算產業鏈,進一步吸引人才,降低成本,在競爭中有絕對的優勢。
慢魚就不同了,真正理解云計算的技術人員數量以“十”計。主要靠買,買了硬件買軟件,還需要買解決方案,更甚至還買了運營維護。雖然買了都是高檔的進口零件,但是最后組裝出來的賽車很難進行有效協調,自己又不會調校,跑起來可能就是一輛“老爺車”,無法自己掌控,更不可能靈活自適應變化。
所以這種“買買買”的模式,一定不適合提供大規模的公有云服務。企業內部建設需求單一并且規模不大的私有云采用“買買買”的模式倒是可行的,因為此時云計算第一公里研發的成本是遠大于購買成本的。對于慢魚來說,缺乏關鍵技術、缺乏真正的發展目標,又沒有能夠拿來就能用的成熟產業鏈和統一標準,5年前慢魚們在混沌中,其實現在還是。慢魚的世界里的應用生態鏈和互聯網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情!
還有很多人奇怪OpenStack黃金會員中怎么有這么多慢魚?因為慢魚需要招牌,而快魚早不需要了。雖然慢魚披上了“黃金甲”但是還在“買買買”。
誰是快魚誰是慢魚,很好區分。
去年好像又來了一條怪魚。這條魚在第一公里占據特別大的優勢,韓國百兆不限流主機 新加坡服務器,幾乎可以獨立提供云計算產業鏈上的所有硬件和軟件,唯一缺少的是互聯網應用的積累,還沒有應用生態鏈。所以怪魚現在最容易搶的就是私有云,原本慢魚們還能吃上一口的地盤。
比國內慢魚們游得還快些的美國慢魚AT&T和Verizon,在今年早些時候先后宣布退出云世界,甚至連政企私有云市場也放棄了,可能是因為他們意識到在云的第一公里沒能力,在最后一公里里也沒有。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顧炯的云世界 ”,有輕微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