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始啟用了一個新的云計算平臺,這是一個基于OpenStack的私有云解決方案,用于支持其福利彩票的日常管理和運營。目前,福彩中心技術人員正在將業務逐漸向OpenStack平臺遷移,先期遷移的是相對邊緣的業務,等到這些業務順利遷移,核心的關鍵業務也會遷移上來。
福彩中心是中國企業中眾多進入OpenStack陣營的用戶之一,近年來隨著OpenStack的不斷發展,這樣的用戶在不斷增多,特別是一些傳統企業紛紛部署OpenStack。但與此同時,反對OpenStack的聲音也從來沒有斷過。比如,有人認為其開放,可以自己裁剪,有利于創新;但也有人認為其功能復雜,不好用,不成熟。那么,對大多數企業用戶而言,到底該不該上OpenStack,如果上OpenStack后會有哪些“坑”,這些都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也是《企業開源智庫》第三期欄目探討的核心話題。
OpenStack的中國熱
OpenStack的出現源于NASA(美國航天局)和Rackspace。2010年,NASA和 Rackspace 分別將自己的兩個項目開放出來成為OpenStack的最早框架,算起來,OpenStack問世7年了,已經成為開源 IaaS 的事實標準和最成功的開源社區項目之一,是當今云服務市場上使用最為廣泛的開源平臺。根據OpenStack基金會給出的數據,OpenStack在超過80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中使用,管理著超過500萬個處理器核心,50%的財富100強企業正在使用OpenStack。
而且,與國外相比,OpenStack在中國市場的表現更為亮眼。今年OpenStack基金會中白金和黃金會員新增了8個,其中就有5個是來自于中國的企業。在OpenStack基金會的24個董事成員中,包括中國臺灣在內已經占有5席,其中有兩名獨立董事。
另一方面,中國也涌現了一批國字頭的大型企業開始部署OpenStack,比如中石油、中海油、國家電網、興業數金、中國銀行等,這充分表明了OpenStack在中國的強大影響力。而且,中國還誕生了一批提供OpenStack實施服務的初創企業。
是什么原因讓OpenStack這么成功,又是什么原因讓其在中國的表現尤其搶眼?在Forrester大中華區首席分析師戴鯤看來,OpenStack成功原因很多。比如在功能上,已經從最初的虛擬化管理Nova 和對象存儲 Swift兩個項目,發展到包含虛擬化管理、SDN、SDS 服務編排和容器管理等功能覆蓋全面的開源項目集合。而在市場層面,符合開源發展潮流,特別是與容器、Kubernetes、機器學習相關的更多開源技術緊密合作,加速了OpenStack的普及。
具體到中國,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對自主可控的重視。“我們的歷史包袱比較小,在接受OpenStack這樣比較新的技術上天然地具有優勢;同時,我們的國力增強使得有大量的企業存在上云的需求,這也為我們采用新技術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第三是中國對于自主可控的要求,OpenStack這樣的開源平臺,它對于自主可控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紅帽高級方案架構師張家駒這樣告訴至頂網記者。
OpenStack成熟了?
OpenStack是一個成熟的產品嗎?相信每一個企業用戶在為生產性應用部署OpenStack前都問過這個問題。這些年圍繞OpenStack爭論的一個焦點就是其成熟度夠不夠,能不能用于生產性應用。
戴鯤告訴記者,Forrester就OpenStack建立了一套成熟度評估體系,將成熟度分為7級。評估結果顯示,不同的組件度成熟度不一樣,其中一些核心組件,比如,計算、網絡、存儲這樣的組件其成熟度基本都是在6-7之間。這也就意味著在關鍵功能方面,OpenStack是能支撐生產性應用的。當然,與之相比,有些組件還需要改進。比如,在文檔的完整性和貢獻公司的多樣性以及產品的易用性都還有待提高。
“總體上,OpenStack能夠為大型企業,特別是那些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數字轉型提供很好的支持。”戴鯤表示。
這一觀點得到了一直活躍在開源領域的張家駒的認同。他認為,OpenStack在一些傳統行業和領域已經比較成熟了。他呼吁業界對OpenStack應該多些包容,多給一點時間。畢竟,7年對于像OpenStack這樣復雜的云平臺而言還是稍微短了一些。
“Linux發展到今天用了20多年,早些年也是在大家的各種質疑聲、詬病聲中長大的。現在,大家對于開源的認可度相對于20多年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對OpenStack是有利的。”張家駒說。
張家駒認為,對OpenStack最好的對待方式是應該有信心,同時要有更加大的投入。就像紅帽公司一直在做的那樣,不斷地把代碼貢獻到社區,然后打造一個基于OpenStack這樣的企業發行版,并對它進行長期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