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中國企業出海的“行李”很重,網絡基礎設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大頭”。但幾年后,這部分負重已被悄悄卸下,幫助他們“輕裝上陣”的就是日趨強大的云計算服務。
一家位于福建的手游公司開發出一款游戲,長期占據沙特阿拉伯iOS暢銷榜榜首位置,directadmin安裝 directadmin漢化,但他們卻沒有在該國派駐一名技術人員。
背后的“功臣”是阿里云的全球化基礎設施。公司只需在國內申請云計算賬號,就可以在海外調用相關的網絡資源。
從游戲到金融,再到直播和共享單車,對于日漸壯大的中國企業來說,出海已成為一個不鮮見的選擇。以前,他們的“行李”很重,網絡基礎設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大頭”。但幾年后,這部分負重已被悄悄卸下,幫助他們“輕裝上陣”的就是日趨強大的云計算服務。
如今,不只享受云計算服務的企業,云計算公司自身也開始出海,揚帆駛往國際市場。
11月22日,國際足聯俱樂部世界杯(FIFA Club World Cup)與阿里云宣布達成合作,未來中國云計算技術將應用在該項國際賽事中。
以“中國速度”出海
差不多十年前,深圳論壇空間 香港主機,云計算還是不折不扣的“新鮮玩意兒”。
彼時,亞馬遜剛剛推出AWS(Amazon Web Services),開始提供公有云服務,購買此服務的公司可省去巨額的IT硬件投入,獲得亞馬遜的IT技術支撐。
在大洋另一端,阿里巴巴也嗅到這一商機。2009年,時任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架構師的王堅主導成立阿里云。之后,國內互聯網公司巨頭、UCLOUD等獨立云服務公司相繼入局,云服務市場迅速拓展開來。據艾瑞咨詢的統計數字,去年我國企業級云服務市場的總營收約為520.5億元。未來幾年,這一數字將以30%左右的年復合增長率繼續攀升。
隨著國內云計算企業競爭日趨激烈,領軍企業開始積極拓展海外業務,上線海外云計算服務節點,加速推進國際市場布局。中關村云計算產業聯盟秘書長劉帥介紹,騰訊云、阿里云等都擁有數十個海外數據中心和數據節點,他們既為海外用戶提供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服務,也為我國互聯網、游戲、金融、視頻等企業出海助力。
云計算乘風波浪,遠渡重洋。阿里云海外技術總監王宇德是“踏浪者”中的一員,他說:“我們最早在2014年于香港建立了節點,2015年在新加坡設立海外總部,逐步拓展海外業務。目前,阿里云在美國西部、美國東部、澳大利亞、歐洲、中東等15個地區開放了32個可用區,為全球數十億用戶提供可靠的計算支持。”
2017年2月,Synergy Research Group研究發現,AWS占據了全球云市場40%左右的份額,而微軟、Google和IBM共控制了約23%.然而僅5個月后,7月數據顯示,AWS的市場份額迅速降為34%,其他三家公司的整體份額也在下滑,而來自中國的阿里云則實現了最高增長率。
“世界不是‘平’的。歐美市場已足夠成熟,東南亞和中東區域卻存在技術基礎設施薄弱和移動互聯網需求急速增長的矛盾,對云服務的需求十分迫切。國內企業在云計算出海上展現出了‘中國速度’。”劉帥說。
和巨頭“硬碰硬”
互聯網公司正在成為中國的新名片,隨著電商、社交、游戲、直播等行業的全球性崛起,中國云計算服務在海外的布局顯得尤為重要。
但打鐵還需自身硬,出海時更是。
走出國門意味著要正面“迎戰”亞馬遜AWS、微軟Azure等市場巨頭。要想如愿“分蛋糕”,硬實力是底氣。
“去年,我國的云計算骨干企業均實現收入翻番。”劉帥直言,營收之外,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鏈條的完整、關鍵技術節點的突破才是制勝法寶,讓云計算企業漂洋過海的“翅膀更硬”。
“國內主要云計算企業已在大規模并發處理、海量數據存儲、數據中心節能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部分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劉帥說。
“技術和產品是關鍵。只要有自主知識產權就會有核心競爭力,自然會被當地的客戶和市場認可。”王宇德表示。他分享了一個有趣的細節:在剛剛拓展國際市場時,很多海外市場的用戶是第一次看到有中國人來談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出口——他們驚訝地發現,中國人這回不談價格優勢,而是談高技術。
相較于國內日趨激烈的云計算競爭環境,海外很多地方還處在云計算發展的空白階段,市場潛力巨大,這也是國內云計算出海的首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