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兩秒鐘之后,云熵科技CEO肖志明終于無奈地承認,兩年前選擇進入CDN行業創業,“不是一個好時機”。
2015年12月,云熵科技獲得1000萬美元A輪融資,宣布入場CDN.對大部分人來說,“CDN”或許顯得陌生,但它卻與我們日常的網絡生活密不可分。它提供“一種網絡加速服務”,讓身處不同地方的人們都能快速訪問各種網頁。
一直以來,它隱身在飛速發展的互聯網幕后,“高速增長,低調賺錢”。“很多銷售做了CDN這個行業后,別的行業就都瞧不上了。因為一個客戶簽進來,每年就有上千萬元的營收。”一位從業者對AI財經社說。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院數據,在2010年至2015年期間,CDN業的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2%,相較而言,同期熱熱鬧鬧的手機市場,年復合增長率才8.8%.
對于當年入場CDN的肖志明來說,也是因為看到了這個巨大市場的一個潛在商機。肖志明認為,傳統CDN行業價格過高,而云熵科技通過“去中心化技術”,收集路由器、機頂盒、手機等智能設備的閑置帶寬,轉而為企業客戶提供CDN服務,可以將成本降至傳統模式下的1/10.“這個價格對小客戶來說極具誘惑力,也就意味著巨大的市場”。
然而,肖志明未能料到的是,就在他進入這個行業的同時,阿里云、騰訊云等云計算巨頭也相繼入場,并打起了價格戰。在肖志明看來,這場價格戰與轟轟烈烈的百團大戰、共享單車大戰無異——巨頭燒錢搶市場,大批缺乏資本輸血的創業公司難逃關門倒閉的命運。
暴利時代終結
最先感受到行業血雨腥風的,或許是傳統CDN巨頭網宿科技。這家企業曾是A股一哥,自2013年至2016年中,在不到四年間股價翻了18倍。幾年前,在網宿舉辦的一場年底答謝會上,一位網宿員工不無驕傲地對周邊的人介紹,雖然公司股價當時已漲到近百元一股,“但還可以買,肯定還會漲”。
網宿在CDN業內深耕十余年,占有40%以上的市場份額,是市場的第一玩家。
12年前,面對IDC(服務器托管)業務的增長天花板,網宿決定進入CDN行業。當時這個行業幾乎只有一個玩家——藍汛,占據著90%以上的市場份額。網宿最初的策略十分簡單粗暴——以不到藍汛一半的價格為客戶提供加速服務。在獲得最初客戶群后,網宿不斷加大研發投入,逐漸提供高性價比服務。此后,網宿的營收與市場份額雙雙增長,并在2013年超越藍汛,成為CDN市場份額第一的企業,并持續至今。
可以說,網宿充分享受到了中國互聯網行業高速發展帶來的紅利。在2010年至2015年這段時間內,網宿科技的營收增長率幾乎每年都超過50%,凈利潤年復合增長率則達到80%.賬面上源源不斷的利潤增長傳導至資本市場,令網宿的股價不斷高企。
云供應商快速搶占國內CDN市場 數據來源:方正證劵
但歷史似乎總在重演,當年靠價格戰打開市場的網宿,如今也被新的競爭對手以同樣的手法圍剿。
歷經百團大戰、共享單車大戰洗禮,互聯網巨頭對價格戰已駕輕就熟。首先是阿里云在2015年宣布旗下“極速CDN”產品降價,降價后價格僅相當于網宿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隨后騰訊云加入戰局,香港云服務器 美國云主機,宣布CDN服務最高下調25%;此后金山云、百度云、迅雷等廠商紛紛跟進降價,CDN行業開啟一輪又一輪的降價潮。據AI財經社了解,目前一些供應商給企業的CDN價格都已低于10元/M的成本線。
2015年初,一家云計算企業找到某公司CDN采購負責人陳辰,推薦其采用新上線的CDN服務。當時,陳辰所在公司業務不斷擴展,對CDN需求旺盛,成本支出也越來越高。“我們考慮到,主機、存儲、數據庫等業務已經都在云上,使用云廠商提供的CDN服務,相當于走內網,能夠顯著降低成本。” 陳辰告訴AI財經社。于是,在測試過服務質量后,他們最終決定采購云廠商的CDN服務。
在過去兩年,盡管網宿仍占陳辰所在公司CDN服務的大頭,但份額已降至六成,另外四成被兩家云廠商瓜分。陳辰透露,自CDN價格戰以來,其采購的服務單價已下降50%.“未來還會加大采購云廠商的CDN服務。”他說。
云廠商的入侵,引發了“CDN之王”網宿的強烈反彈。半年前,面對愈演愈烈的價格戰,網宿科技助理總裁李東曾對AI財經社表示:“2B行業與2C行業本質上是不同的,CDN屬于2B業務,互聯網用2C業務燒錢占市場的模式(在2B市場)不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