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交織的科技時代,開源已變得無處不在。如今在中國市場上,開源的受歡迎程度已大大超乎人們想象,從開源技術、工具、項目到開源社區建設與維護都異常火熱。
究竟什么是開源社區?顧名思義,就是有一群對開源感興趣、熱愛開源的人聚集的地方。開源社區對IT產業的發展有重大貢獻,圍繞開源技術形成的開源組織或開源社區,可以促進商業機構、科研機構、開發者與用戶之間的良好溝通與協作。開源社區猶如一個代碼交易集市,可交換的產品多了,人氣旺了,市場才能更加繁榮。
除了開發者和用戶,諸如Google,Facebook、微軟、阿里、騰訊等企業也紛紛擁抱開源,印象中一向保守的大公司們對待開源的態度卻并不保守,反而都在積極主動地部署開源項目。可以說,如果開源代表IT行業的未來,那么大企業的轉型也將從擁抱開源開始。企業在社區中公開源代碼,參與社區的治理,既可以彰顯其技術和平臺優勢,又能加速其轉型的步伐。
此外,除了開發者和企業的努力,國家也在大力推動開源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司巡視員李穎曾指出,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將從三個方面推進開源技術和產業發展:一是加強與國際開源組織的交流互動,跟蹤開源社區的技術、應用發展趨勢,鼓勵利用開源技術進行技術創新、業務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二是支持骨干企業和個人開發者積極參與開源社區的建設,積極學習借鑒先進的技術成果,在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和能力同時反哺開源社區的建設;三是總結優秀云計算開源解決方案并加以推廣,擴展云計算開源應用范疇,加快培養開源人才,完善基于開源的產業生態系統。
雖然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開源技術已從地下走到地上,中國開源社區的開源項目也不斷被國際認可,但仍有一些問題始終與開源如影隨形。例如怎樣選擇合適的開源軟件?開源軟件的質量怎么評估?開源軟件安全漏洞和缺陷怎么管理?一些圍繞開源項目的商業公司的涌現,會給開源社區的治理帶來哪些挑戰?商業的利益會超過社區的意愿嗎?商業實體和開源社區的界限如何劃分?
技術的發展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開源也不例外。如何正確的認識開源,開源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該如何治理?為解答眾多開源觀望者的疑問,在3月21-22日舉辦的“2018云計算開源產業大會”中特設“開源治理分論壇”將有重量級嘉賓進行主題演講,與與會者共同開啟“開源治理”之旅。
在開源治理分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識產權中心副主任畢春麗,開源社理事長、聯合創始人劉天棟,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開源總監劉艷華,《開源信徒,開源之道》作者李建盛,isula容器社區負責人梁辰曄,開源技術沙龍《開源下午茬》策劃人龔儀等多位行業大咖將進行相關主題分享,敬請期待!
點擊鏈接,進行報名:
重量級嘉賓,精彩紛呈:
畢春麗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識產權中心副主任
個人介紹:專注于標準與知識產權、開源等法律和政策研究工作。作為主要項目負責人或研究人員承擔了三十多項課題研究,包括《中國通信標準知識產權戰略研究報告》、《網絡版權年度報告》、《開源模式的知識產權問題研究及應對策略》等, 2014-2016年作為負責人承擔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重大專項知識產權發展戰略、評估與管理(2014ZX03006001)”工作。以獨著或第一作者在國內核心和公開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并參與編寫《電信法》、《“互聯網+”行動計劃權威解讀》等。負責組織撰寫了若干份工信部知識產權專報、北京市政府建議稿等,部分專報得到領導批示。
劉天棟
開源社理事長,聯合創始人
個人介紹:曾歷任微軟中國戰略業務總監,其后在微軟開放技術公司及微軟亞太研發集團負責開源技術布道及開源社區發展工作,甲骨文渠道及聯盟總監,國內服務器租用 服務器托管,Linux戰略總監及中間件事業部總經理;Turbolinux亞太區副總裁。開源社聯合創始人(2014年10月至今)。
劉艷華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開源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