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外監管金融云
上述“部分金融機構自行發起設立的市場化運行的機構”,是指銀行、互聯網、軟件商等機構發起設立的金融云公司。
從金融云的供給端看,提供金融云業務的主要包括三大類別,一是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集團等金融機構,向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和直銷銀行提供金融輸出為主;二是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機構,通過其公有云平臺也已成立金融云業務團隊;三是IBM、用友等軟件服務商。
金融云業務受到銀監會等監管。“我們要受三會監管,這是基本要求,達不到無法上線。”有金融云負責人表示。
這也使得金融機構在金融云業務上有一定優勢。某銀行科技部門負責人表示,VPS,就金融云而言,云計算平臺實際上僅是一項基礎服務。對銀行系金融云而言,金融機構的科技創新需要與監管的良好溝通。監管層更傾向于金融同業的云服務,更便于管理。此外,監管部門召集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從事金融云等行業標準制定,互聯網系金融云往往不能參與其中。
根據市場咨詢機構Gartner分析,由于對公有云的安全有所擔憂,監管者在發文中顯示出對行業云的青睞。作為回應,許多本土云廠商稱它們的行業云平臺全面符合相關行業監管準則。中國有兩類行業云服務商。一類是通過物理隔離公有云IaaS平臺提供行業云服務的公有云廠商,另一類行業云服務商由行業領先企業轉變而來。
有機構人士表示,監管此前否定了一些銀行在公有云上搭建云平臺的計劃,可能是擔心數據泄露問題。但也不想將這一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由單一機構去做,所以讓各家銀行合作來做一個行業云。
從金融機構看,各家機構布局金融云的策略略有不同,以中小銀行客戶為主。興業數金總裁陳翀此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興業數金計劃是,先做大做強銀行云,然后由銀行云平臺擴展到租賃等非銀金融機構,成為金融云,最后普及普惠金融云。招銀云創總經理韓韜此前表示,初期,將面向中小銀行等傳統銀行;未來,將覆蓋所有金融行業,面向泛金融機構。
與銀行系金融云公司相比,銀監會回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金融云公司主要解決單家金融機構做不了、或者單家金融機構可做但總體不經濟、不集約的公共科技服務,側重銀行間的科技合作,與各家銀行自行成立的主要服務自身的相關機構有所區別。
另外,在監管上,銀監會將對各類金融行業云,監管一視同仁,銀監會將按照信息科技非駐場集中式外包相關監管政策實施監管。
超越上云量
從金融云的需求端,上云量已成為一些大型銀行的金融科技目標之一。所謂“上云”,一般是指銀行除核心系統之外,將非核心業務等系統逐步部署在本行私有云或行業云之上。
平安科技COO胡瑋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directadmin漢化 虛擬主機,平安集團80%的業務在平安云上。平安云的底層平臺是由集團統一提供,包括跟醫療相關的有醫保、萬家醫療、壹賬通及其他金融業務等也在云上。平安云接下來要拓展包括金融、醫療、城市等行業。
“在云計算方面,招行啟動云平臺升級項目,分兩批共交付了500臺X86服務器用于擴展我行的私有云平臺。”招行行長田惠宇在該行2017年9月的投資者會議上表示,目前招商銀行“上云”的業務應用比例已經達到15%,未來將繼續擴大這一比例。
Gartner分析顯示,政府及行業監管者對云計算的推動是云計算發展的最大動力。銀監會和中央網信辦都已發文推動云計算,強調云安全,以及表示對行業云的重視。考慮到云計算的重視和對公有云的安全顧慮,行業云的位置在中國更加突出。云服務使用率在中國地區會加速增長,到2020年云遷移率將達到12.2%。
2016年7月,中國銀監會發布《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銀行業應穩步實施架構遷移,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聯網場景的重要信息系統全部遷移至云計算架構平臺,其他系統遷移比例不低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