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6日舉行的2018年華為云中國行深圳站活動上,華為云對外推出了囊括“智慧大腦+智能邊緣+聯接+行業智慧”的EI智能體。華為云BU總裁鄭葉來認為,未來的智能世界是智能體+物理世界,在這樣的未來僅有一個大腦是不夠的。
可以說,本次華為云EI智能體的推出,讓人感受到華為云在知見未來上更進一步。
智能體正在打破虛擬與現實世界的邊界
從本次與會的華為合作伙伴的分享來看,華為云通過智能體已經為多個行業提供了高效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取得讓人印象深刻的實際應用成績。許多普通人也許在不知不覺間,就享受到了各垂直領域智能體帶來的便利和改變。
會上,鄭葉來用“優勢擋不住趨勢”來形容目前企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在企業已經取得優勢的領域,如果不積極擁抱變化,就有可能被別人顛覆掉。企業如果想超越對手,云服務器租用,不應該總想彎道超車,而是應該換個頻道競爭。華為云EI智能體的打造,就是在一個更高的頻道中贏得未來的長線競爭。
華為云在活動中還介紹了與深圳交警合作的交通智能體、在華為生產線上驗證的工業制造智能體的實踐,深度展示華為云EI智能體在各個領域的普遍價值和應用潛力。可以說,圍繞智能體的構建,虛擬與現實世界的傳統界限已經逐漸模糊,形成一個相互交融的“膠著擬態”,各類重大行業創新和效率倍增的機遇正從中孕育。
智能體不是天網,華為也不是“武林盟主”
對于企業上云,許多云服務客戶都存有“與狼共舞”的擔憂。行業中也確實存在“今天上云,明天就多了一個競爭對手”這樣的情況。華為云EI智能體在參與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中,角色將如何定義?
在深圳站活動現場,筆者通過總結,得出華為打造智能體的愿景:以一個類似于安卓系統的開源底座,來支撐全行業的發展,以智能體幫助各個行業開發和找到自己的適用解決方案。華為云的承諾是,聚焦ICT基礎設施,長期持續戰略投入,做互聯網應用云基礎設施2.0的創新者。
“未來將變得更快、更挑戰的競爭。互聯網的企業,如果能找到一家放心的合作伙伴來解決他所有的ICT基礎設施的問題,他是非常樂意選擇的,而且做決策是非常快的。因為我們發現很多互聯網公司,沒有站隊的互聯網大公司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我們。”鄭葉來說道。
同時令人驚嘆的,就是與華為的務實精神一脈相承的生態意識——“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們一起創造的,我們來一起分享。”早在2017年10月,華為云就明確了不做應用、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的態度。華為云希望通過真正的聚攏一大批合作伙伴及上云企業,激活生態,實現共贏。當下,大智能時代即將破曉,但市場上也充斥了機會主義。華為云還是遵從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理念,嚴守商業邊界,為客戶提供越來越好的產品和服務,回歸商業本質,聚焦價值創造。
智能體背后的商業邏輯:沒有消滅,只有改變
安迪。格魯夫曾說過:“要想預見今后10年會發生什么,就要回顧過去10年中發生的事情。”在過去10年里,“互聯網+”一直是推動產業升級乃至行業變革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強調互聯網主導變革的“互聯網+”,在改變行業的過程中,往往過于強勢甚至直接取而代之,這也讓眾多傳統行業在接受“互聯網+”洗禮上心存抵觸。
正如華為一直在講的“+互聯網”,我們需要重新評估和界定轉型中參與各方的地位和角色,尤其是在許多傳統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之路上。鄭葉來此前曾提出,Cloud2.0時代是基于能力型的服務。對于上云企業,VPS租用 國內服務器,云服務的作用是賦能、使能,企業在融合進程中有了更多話語權。
當然,云服務生在互聯網,長在互聯網,肯定要面臨許多行業對互聯網與生俱來的恐懼。華為云EI智能體的推出和應用,可以被視為互聯網+與+互聯網精神完美結合的示例。從這個角度看,EI智能體通過既有傳統企業基因,又有互聯網基因的華為推出,并非偶然。
老實的華為能否參透“云”這部經
“我們很清楚,這個行業只有靠長期持續的投入來獲取客戶的認可。”本次中國行深圳站活動現場,鄭葉來講到,“我們其實很簡單,第一,有技術,30年都在ICT領域的積累,云服務對我們來說只不過換一個變現的商業模式而已。第二,有未來,我們期望選擇我們的客戶和我們一起成長,我們彼此有未來。第三,我們這么老實,值得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