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內運營商紛紛發力布局云計算市場,力求在云領域打造出自己的地盤。但是,伴隨著互聯網和傳統IT企業在云計算領域的持續投入,國內云計算市場競爭正在進一步白熱化。面對即將到來的5G時代以及近萬億的云計算市場,如何定位云計算成為了國內電信運營商當前關注的焦點。
國內電信運營商在中國云計算市場發展現狀
伴隨著云計算業務的快速成長,以及數據中心市場的發展,我國云計算產業在過去的幾年間經歷蓬勃生長,生態體系快速繁榮。從市場規模來看,2017年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接近700億元,年增速達到了28%,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6800億元。作為較早進入到云計算領域的參與者,國內三大運營商目前均面臨著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服務挑戰。
(1) 電信運營商在國內公有云市場的占比不斷減少。
以目前國內云計算市場占比最大的IaaS收入來看,在IDC公布2017年中國公有云IaaS增速中,AWS、騰訊云的增速較快,達到了152.33%和136.76%,阿里云由于基數較大,雖然增速低于100%,但份額占有量依然很可觀。而電信運營商卻正在由2015年的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20.7%,降到目前的不足15%。伴隨著IaaS市場的逐步飽和,產業結構持續優化,PaaS和SaaS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考慮到運營商在上層云服務領域的劣勢,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將會面臨更為嚴酷的挑戰。
(2) 電信運營商在國內私有云市場仍具有競爭優勢。
國內電信運營商借助在云網基礎設施、政府行業資源等方面的天然優勢,得益于近兩年政務云、醫療云、金融云等行業云市場的活躍,在私有云項目方面收獲頗豐。在2018私有云企業排行榜TOP50中,國內三大運營商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均在榜單前10。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以華為、新華三、浪潮等為代表的傳統軟硬件設備提供商還在處在領跑的位置,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公有云服務商也開始進入私有云領域,未來國內私有云市場競爭加劇。
2018年6月,隨著3GPP全會通過了5G NR獨立組網功能標準,5G標準的首個子集R15正式誕生,一系列5G第二階段新項目得到批準,3GPP Release 16也在加快推進。同時,國內運營商也亮出了5G的時間表:計劃到2020年,實現5G網絡正式商用,5G時代即將到來。3GPP定義了5G的三大應用場景,即eMBB(增強移動寬帶)、mMTC(海量機器類通信)和uRLLC(超可靠低時延通信)。eMBB對應的是3D/超高清視頻等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mMTC對應的是大規模物聯網業務;URLLC對應的是如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需要低時延、高可靠連接的業務。實際上5G和5G所帶來的機會,已經大大超越了現有的通信行業生態系統,可以預見的是,新的網絡和創新業務的出現必然推動當前云計算產業的進一步升級。
(1) 新的業務必然帶動云服務的全面升級。
5G將為用戶提供超高清視頻、下一代社交網絡、VR和AR等更加身臨其境的業務體驗。同時,5G將與車聯網、工業互聯網、智慧醫療、智能家居等物聯網場景深度融合。為了適應這些新的業務,云服務必然要進行服務升級以滿足下一代業務的需求,例如AWS Greengrass就是為了滿足物聯網場景的應用需求,云服務商提供的云服務物聯網解決方案。
(2) 高的網絡要求必然帶動云服務質量的全面升級。
5G在超大帶寬、低時延、靈活連接和網絡切片方面的新特性,將通過網絡架構和基礎設施平臺兩個方面進行技術創新和協同發展來滿足。在網絡架構方面,通過接入云、控制云和轉發云實現控制轉發分離和控制功能重構,簡化結構,提高接入性能;在基礎設施平臺方面,構建電信級云平臺來實現對上層虛擬網絡服務的承載,同時通過網絡服務編排,解決現有基礎設施成本高、資源配置不靈活、業務上線周期長的問題。
(3) 高投入的網絡建設必然帶動云化部署的全面升級。
網絡演進需要保持現網業務的連續性,最大可能保護已有投資,同時為未來業務的發展預留空間。5G時代巨大的容量和敏捷性需求推動了基站的致密化,5G建設所需基站數量多,投資量大。無論是從節省投資的角度,域名購買 directadmin購買,還是在業務的靈活性和創新性支撐方面,5G時代的云化部署已是必然。
5G時代下電信運營商云化之路需四面出擊
面向5G時代,電信運營商的云化之路需要從網絡架構、基礎設施、業務服務和運營模式等四個方面全面提升,在滿足未來融合應用場景的網絡需求的同時,以網絡能力開放為基礎,在能力平臺和云服務領域必須加大創新投入,加快推出面向垂直行業領域的云服務,以適應即將到來的數字經濟時代。
(1) 在網絡架構方面,加快推進全面云化網絡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