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投行高盛前段時間發布最新的云計算行業報告,稱隨著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的持續增長,行業的集中度也將進一步提升,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將流向亞馬遜、微軟和阿里巴巴等少數幾家頭部云計算公司,云計算市場將進入寡頭競爭時代。
一家企業進行組織架構調整的目的一定是重新歸類和分配公司的資源,讓公司擁有區別于競爭對手的特色,或者更加突出自己的特色。
實際上,從張勇的郵件里,我們可以看到,阿里巴巴集團正把集團過去幾年在實施中臺戰略過程中構建的智能化能力全都整合到阿里云智能平臺,這顯然能夠給企業客戶帶來更多價值。
3、阿里云帶來更大價值,也有更大可能性。
今年雙11前夕,張勇在接受美國CNBC采訪時曾表達過這樣一個意思:云計算業務未來將成為阿里的“主營業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阿里集團制定新的云計算業務發展戰略顯然是必要的,而調整組織架構,重新分配公司資源也就在情理之中。
它的最新變化,不會是簡單的一次調整,肯定跟阿里巴巴集團對于未來云計算產業發展趨勢的戰略思考和判斷有直接關聯。戰略先變,然后才有組織和人事之變。
在我看來,上述文字向外界傳達出這樣的信號:阿里巴巴集團將會大力投資云計算業務,尤其要加大技術方面的投入,通過整合阿里全集團的技術實力來升級阿里云平臺,香港服務器租用,使其變成“云+智能”的智能化技術基礎設施。
2018年投資者日上,張勇首次對外提出“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認為它是數字經濟時代獨特的商業基礎設施。張勇認為,在阿里巴巴經濟體中,包括購物、娛樂、本地生活等多元化的商業場景及其形成的數據資產,與阿里巴巴正在高速推進的云計算一經結合,共同形成了獨特的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
在近10年里,阿里云經歷了幾任領導:王堅、三豐、菲青、孫權。王堅博士完成了阿里云的從0到1的技術突破,三豐和菲青推進了阿里云的技術成熟,服務器租用 免備案服務器,而孫權則成功實現了阿里云的技術商業化以及業務國際化。
10年前,阿里集團高層根據當時對云計算的理解和判斷制定了這樣一個發展戰略。但是,到了今天,產業環境,客戶需求,技術變革等等因素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正是預見到技術的重要性,阿里巴巴集團去年10月成立達摩院,立足基礎科學、顛覆性技術和應用技術的研究。
對于本次調整,我覺得可以從三個層面來進行解讀:
先來看一下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在內部郵件中的闡述:
從阿里云幾任領導的成績之中,我們可以看到阿里云戰略的一個清晰的戰略遞進節奏——先實現技術,再打磨技術,最后商業化技術。
第一,先來看本次戰略升級對于阿里云自身的影響。
阿里云是中國排名第一的云計算廠商,跟亞馬遜AWS、微軟Azure并稱為全球”3A”云計算廠商。過去18個季度以來,營收保持著指數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