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有把云業務的收入單獨列出來,但在華為2018年的財報溝通會上,華為云卻是唯一一個,在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外被重點提及的業務板塊。而在近日,被華為內部稱之為“Cloud Only”的戰略也開始慢慢浮出水面。
2019年華為分析師大會上,華為常務董事、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主任、ICT戰略與Marketing總裁汪濤在大會主題演講中表示,在當下全行業已進入Cloud 2.0時代,政府與企業成為上云的主力,混合云已成為Cloud2.0時代的主角。打造最佳混合云是華為公司在云服務領域的核心戰略和追求。
汪濤在分析師大會上做主題演講
為此,華為在去年年底對“ICT基礎設施業務”進行了組織架構的重組和優化,將公有云、私有云、AI、大數據、計算、存儲、IoT 等與IT強相關的產業重組為“計算與云”產業群,并在此基礎上組建了“Cloud & AI產品與服務”,而在今年的一季度,華為又將IoT、私有云團隊合入Cloud BU。汪濤說,VPS,“這些舉措都是落地Cloud Only的戰略。”
“對于華為來說,這幾年達成了共識,要把所有的能力用云服務來開發,否則就是低效率,因為云服務是有規模匯聚效應的。”在華為云的一場圓桌采訪中,云服務器租用,華為云業務總裁鄭葉來在接受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記者采訪時表示,“很多人關心我們華為云的下一跳是什么?答案顯然是人工智能。”
“Cloud Only”戰略落地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今年年初的一場內部講話中提到,將把云業務拿出來改革。“華為將來會在云業務上爭奪世界,云平臺的種子也要依靠守‘塔山'的人,也靠你們進攻,大家的思維要從堅守顆粒性管理的服務要轉向云平臺管理服務的思維。”任正非說。
在2018年的華為財報溝通會上,云計算也是被高管多次提及的業務,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表示,“目前華為云上線了超過160個云服務和140個解決方案,與伙伴在全球23個地理區域運營40個可用區,全球發展合作伙伴超過6000家,AI服務在10大行業超過200個項目進行探索。”雖然沒有提及具體的財務數據,但根據記者此前從華為內部了解到的情況,在去年的上半年,華為云業務收入同比增長了七倍。
“我們從來沒有對外公布過我們的數據,因為當前階段公布這些數據沒有價值,空間太大了。我們只看一個東西,就是新增消費用戶是不是快速上升和用戶新增消費是不是快速上升,來考驗我們整個解決方案市場的能力。”鄭葉來對記者說。
汪濤在大會演講中表示,華為的“Cloud Only”戰略,通過對資源和組織的整合,從芯片到數據中心、從硬件到軟件、從IT基礎設施到云服務、從邊緣計算到云計算,將資源全部集結。這樣做是希望通過壓強投入,將華為云打造成業界唯一的擁有全棧能力的云。
“現在整個華為的新業務都在這兒,雖然公司不考核利潤,但還是有壓力的。”鄭葉來對記者表示,去年年底,華為組建了“Cloud & AI產品與服務”,今年的一季度,華為又將IoT、私有云團隊合入Cloud BU。
“組織調整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云業務的支持,公司希望能上公有云的業務都要上公有云,云服務是有規模匯聚效應的,華為云下一步會下力氣幫助傳統企業和政府將應用遷移到云上。”鄭葉來對記者表示,經過這幾年的討論,大家意識到了如果云服務發展不起來,華為面向未來是沒有一個數字化的底座。
云業務將成ToB業務的入口
在華為分析師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在演講中表示,AI已經不是泡沫,而是真實在改變各行各業,如環保、醫療、運輸,近幾年AI正在助力加速企業上云。
“在兩年前,很多企業仍在猶豫是否要上云,現在都在討論怎么盡快上云。AI是企業上云的核心驅動,因為很多企業己經認識到,AI可以幫助他們利用云上的數據創造巨大的價值。華為預計,2025年所有的公司都會上云,97%的大企業都會使用AI,77%的云上應用都會用到AI。顯而易見,AI將會是云上競爭的關鍵。”胡厚崑表示,企業使用AI面臨兩大挑戰:算力非常昂貴,應用開發難;需要特殊的工具和專業技能。
而華為采取的措施是,從芯片做起,推出AI芯片昇騰910和昇騰310,使得算力資源桑變得更加“經濟”,針對開發難的挑戰,華為又發布了一站式AI開發平臺ModelArts,并且目前華為云已經為10多個行業提供AI服務。在胡厚崑看來,在AI領域的投入將會讓華為在云賽道上取得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