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問云計算圈里兒的人,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OpenStack在中國的發展有點“冰火兩重天”?
先看火熱的一面,相當一部分中國云計算解決方案廠商,它們的云平臺就是構建在OpenStack之上,這些廠商中既有成名已久的IT大廠,也包括數量眾多的創業企業。數一數OpenStack基金會的白金和金牌會員,來自中國的廠商和用戶幾乎占了“小半邊天”。CCW Research于2018年10月發布的一份調查顯示:在中國,OpenStack堪稱私有云事實上的標準;排名前20的私有云廠商中,13家采用了OpenStack。另外,中國還是OpenStack的第二大貢獻國,中國的開源開發者正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認可。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銀聯、中國鐵路、國家電網等在內許多行業頭部客戶也都是OpenStack的用戶。
再聽聽另一種聲音。OpenStack已經過了被關注的頂峰,OpenStack的熱潮在慢慢消退,人們在選擇云基礎架構時變得更理性和謹慎,而不僅僅是為了追時髦。OpenStack集群在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時會出現性能和管理的瓶頸。有一些曾經基于OpenStack開發云平臺的廠商,宣布放棄OpenStack,轉而自行開發云平臺,或者選擇OpenStack和自研并舉。
每一項新技術,從誕生到炒作的高峰,再到最終落地實現普及應用,都會經歷發展的波峰波谷,這是不可避免的規律。用戶對一項新技術,從最初的模糊認知到理性的選擇,也會經歷一個過程。事實上,OpenStack基金會和社區仍在快速發展,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大量擁躉。尤其是在私有云領域,OpenStack仍是中流砥柱,也是最大眾化的選擇。個別廠商和用戶的質疑甚至另起爐灶,從積極的方面看,表明用戶不會盲從,而是結合自己的實際需求進行產品和方案的選型。這是廠商和用戶走向成熟的一種標志。
溝通很重要
事實上確實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因為地域、語言、開源文化、技術認知等方面的差異,造成中國的開源開發者、廠商和用戶與全球社區在溝通上存在一些問題,不能有效地上傳下達。這也是OpenStack基金會專門在中國設立OpenStack中國社區經理這一職位的主要原因。2018年9月剛剛加入OpenStack基金會的李昊陽承擔起了這份重任。今年3月底,在OpenStack開源架構峰會(Open Infrastructure Summit)美國丹佛站召開前夕,OpenStack基金會執行董事暨創始人Jonathan Bryce專程訪問中國,與中國記者“拉家常”,VPS,介紹OpenStack最新進展的同時,也希望通過更加細致和有成效的溝通,在中國更好地推廣OpenStack。中國在云計算的應用方面正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而OpenStack基金會一定不會錯過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
“中國正越來越多地參與到開源社區。只不過中國在整體參與度與成熟度上和國外一些國家還有差別。開源社區的軟件開發與貢獻,和為自己的企業開發軟件,最大的本質上的差別就是決策權。給開源社區做貢獻,開發人員可以自己做主,而如果為公司寫代碼,則由公司進行決策。”Jonathan Bryce舉例說,“假如你有了一個關于軟件開發的想法,可以在社區里提出建議,很多人會提供反饋意見,你在對軟件進行更改后可以再重新發布。在中國,由于時差、語言障礙等問題,這種開發會更難一些。為了更好地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基金會為開發者提供了一些專門針對開源社區參與開發的培訓活動,目的是讓開發者們能夠更高效地參與開源社區的工作。”
李昊陽補充說:“我們計劃在中國舉辦更多活動,主要利用周末的時間,盡量鼓勵中國的開發者都來參加,而無法去現場的開發者可以登錄網站觀看在線直播,在線直播的內容也會被制作成視頻放到網站上,有興趣的人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反饋。”
通過設立中國社區經理這一職位,OpenStack基金會希望在中國架設一座橋梁,方便中國社區和全球社區以高效透明的方式進行溝通。中國的開發者不只是向社區貢獻軟件代碼,還可以把更多用戶案例、白皮書、技術指導書等資源反饋到社區,用戶的需求、成功經驗和失敗案例的總結等都是對社區的貢獻。李昊陽希望把溝通的橋梁搭建好,提升中國開發者的代碼貢獻、技術影響力和市場影響力,同時進一步推動中國社區更有序地發展和壯大。
不協作,毋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