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數據庫,沒有遷移方案,再不兼容Oracle,估計這款數據庫產品也不會受到企業的青睞。今日,阿里云PolarDB發布更新,幫助企業一鍵遷移傳統數據庫,并且支持MySQL、PostgreSQL和Oracle三種數據庫。阿里云智能數據庫事業部負責人李飛飛表示,“云原生數據庫在成本、靈活度、安全、技術進化層面都優于傳統數據庫,傳統數據庫會像馬車一樣被淘汰。”
阿里云智能數據庫事業部負責人李飛飛
關系型數據庫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而國產數據庫起步較晚,于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發展。由于國產數據庫在性能、穩定性、成熟度等方面較國外數據庫還是有很大差距,因此,國內傳統行業的數據庫依然被國外數據庫巨頭所壟斷,尤其以金融、通信、能源等行業為主。
隨著棱鏡門事件后,企業也意識到數據安全的重要性,去IOE也逐漸成為了眾多企業的選擇。去IOE經過了從去I(IBM小型機)到E(EMC存儲),再到O(Oracle數據庫)的過程,普遍做法是選用x86通用服務器、開源數據庫MySQL以及分布式存儲來替代。而數據庫是這個組合中最難去掉的,替代成本高,包括業務架構和代碼的挑戰,數據庫間的數據遷移,后期維護人員的知識體系以及經驗等等。但是,我們依舊看到了很多企業在開始去“O”。在2013年,阿里巴巴就將最后一臺甲骨文數據庫從其淘寶核心系統中下線。亞馬遜也已公開表示,將在2020年徹底放棄Oracle數據庫。
因昂貴、擴展性差、技術復雜、迭代慢,傳統商業數據庫飽受詬病。企業在使用傳統商業數據庫時,經常會面臨授權費用貴、硬件成本高、架構與運維復雜、遷移難度大等問題。據Gartner 預測,到2023年,全球3/4的數據庫都會跑在云上。數據庫上云已經成為了企業的必然選擇。云原生數據庫匯聚了諸多優勢:天然擁有云計算的彈性能力,兼具開源數據庫的易用、開放特點,以及傳統數據庫的管理和處理性能等優勢,是新業務上云的最佳選擇。
PolarDB是阿里云在2018年正式商業化的云原生數據庫,采用存儲計算分離、軟硬一體化設計,具有高伸縮彈性,具備快速彈性能力、超大規格、超高可靠性以及兩倍于AWS Aurora的性能。目前已是阿里云上增長最快的數據庫產品。
據了解,PolarDB還具備三大亮點,滿足企業在數字時代海量的數據存儲需求:1、單實例規格最大達88核710GB;2、業內最快單節點讀寫速度100萬QPS;3、實現三份數據存儲實時同步0延遲。
傳統數據庫除軟件使用費用以外,還有服務器、電力、維護人力、售后服務等費用,而云上數據庫的成本是傳統數據庫的1/6。
截止目前,阿里云數據庫產品家族包括關系型數據庫、NoSQL數據庫、分析型數據庫和數據庫服務與工具。
此外,阿里云還提供PolarDB的完整生態服務,包括應用評估、遷移與實施的ADAM,一鍵遷移上云的數據傳輸工具DTS、支持PB級數據庫實時分析的AnalyticDB,以及阿里云市場中豐富的第三方合作生態,幫助企業完成數據庫的閉環服務。
目前,已有約40萬個數據庫遷移到阿里云上,涵蓋金融、電信、制造、物流等領域的龍頭企業。銀泰百貨是以百貨為主營業務的零售集團,從2016年年中開始,銀泰開始嘗試將核心交易庫遷移上云,將會員庫遷移至阿里云,利用阿里云的中間件產品,將原來傳統數據庫中會員庫的所有數據以及邏輯整體遷移至阿里云;2017年6月,銀泰實現會員核心鏈路整體上云;2018年,香港免備案主機,實現商品、營銷核心庫遷移至阿里云。在一系列遷移上云的后,美國服務器租用,支撐了銀泰的雙11活動,在性能上完成了大促20倍的峰值,費用減少了60%以上。而2019年的雙11,銀泰將完成數據庫整體上云,進一步提升穩定性和效率。
在中美貿易戰緊張的局勢下,讓我們看到中國的技術在不斷前行,華為的“未雨綢繆”,讓我們感受到中國IT發展的信心。而隨著互聯網企業快速發展,未來我們將更有底氣的去使用國產自研的創新技術。
【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IDC圈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