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不會爆炸,而是逐漸滲透我們的生活”,典型技術樂觀主義的吳軍,對待“技術革命”的看法卻相當冷靜,對未來世界的猜想也很“保守”。
作為Google中日韓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設計者,負責搜搜業務的騰訊前副總裁,以及一名資深硅谷投資人,吳軍比更多人都更早深刻感受到科技帶來的改變,而正是這份了解,使他對技術的發展保持著審慎。他的新書《全球科技通史》里,吳軍始終都在表達一個觀點,那就是科技有其自身發展的必然規律,人類不應該操之過急,或者試圖左右。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科技的飛速進步,正在膨脹當代人的想象力,導致科技不可避免地開始背負越來越多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期待。
“這有點奇怪,”吳軍說。“科技說到底是疊加的進步,有自己發展的節奏和規律,你不能指望到了一個時間節點,突然所有的事情都實現了,要慢慢來。”
吳軍“慢慢來”的想法深受一件事的啟發,在2017年年底,俄羅斯人開封了一個50年前蘇聯時期封印的時間膠囊,里面有蘇聯人寫給當代人的五封信,有趣的是,其中代表當時最高想象力的猜想,幾乎都不準確——比如五十年前的蘇聯人堅信,五十年后,人類一定已經沖出了銀河系,登陸了火星,和宇宙中的其他智慧生命體建立了友好的外交。與此同時,他們對互聯網毫無預測——因為在當時太空熱的背景下,航天技術承載了蘇聯人大部分的想象,而他們沒有接觸過互聯網,所以對這即將顛覆世界的技術完全一無所知。
在吳軍看來,我們對未來所有的猜想其實都受限于我們目前的認知水平。
“猜想和預測,說到底還是受個人和群體認知的局限,所以站在今天的角度,我們幾乎不可能對未來做出準確的猜想。”吳軍說,“但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那就是不必杞人憂天,我們猜測過的很多事情,他們并不會發生——這是技術的迭代發展所決定的。”
這其中,首當其沖被辟謠的就是“科技毀滅論”。總有人會指責,是科技的發展,導致了各種各樣的污染和透支,地球遲早會因為人類的貪得無厭而毀于一旦,而吳軍顯然不認同這樣的說法:
“我們今天擔心的那些問題,比如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淹沒,到2050年一定不會發生。因為技術是在不斷發展的,新的技術,始終會覆蓋掉舊的技術帶來的弊端,這就是技術不斷疊加帶來的好處,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當然,雖然我們還不能眺望無盡的遠方,但吳軍認為,有一些趨勢還是值得看好的,比如IoT:
“人的壽命肯定會進一步延長,但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疾病預防,而不是治療手段,這要得益于即將到來的5G的運用,和IoT技術的爆發。萬物互聯時代,人類的一切數據都會被連到互聯網上,連到云端上,所以你的身體有一些什么小毛病,你的醫生馬上就會知道,這是可以肯定的。”
“在未來,我們會對身邊的變化習以為常” ,吳軍說道。
以下為采訪部分(經編輯)
科技在制造問題,但同時也在解決問題
36氪:你怎么看待科技爆炸,對人類來說,科技的爆炸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吳軍:用“爆炸”來形容有點夸張,科技的進步是疊加的。比如現在我們都知道互聯網是很重要的媒介,是社會發展的最大助力,但它20世紀就存在了,現在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但首先,無論這樣的發展是利是弊,發展的趨勢是阻攔不住的,它有它自然的節奏,不是人類主觀想阻止就能阻止的。第二,總的來講,科技是一個進步的力量,科技的出現,能讓未來的社會更公平,社會財富增加更快。
當然,科技在實際應用中,也會產生很多明顯的問題,比如人類壽命延長總體來講是件好事,但是也會引發一些社會問題。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人類過去吃不飽,經常死于饑荒和爭奪物資帶來的戰爭,于是隨著技術發展,就發明了化學農藥,產量劇增,保證了大部分人的溫飽和世界和平。但發明化學農藥以后,又引發了嚴重的污染,接下來技術就幫助我們再通過其他的農業技術來改善或者化解化學農藥的危害,比如說有機種植,受損土壤的改良。也許在未來,我們還能通過生物科技,制造出完全無害的農藥化肥,這都是可能的。所以,后來的技術始終能夠解決之前技術造成的一些問題,發展的方向始終會是積極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