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AI+5G時代,需要多元化云服務架構。
大變局之下,華為云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這個回答要回溯到今年的5月份,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云BU總裁鄭葉來在“杭州·選擇不凡 華為云城市峰會2019”上提到的一個新概念:“Cloud+X”,其中X涵蓋AI、IoT、5G、芯片、消費終端以及生態等一系列因素。從這個概念拆分上,不難看出云計算將成為企業的數字化底座,而全棧能力的具備與否將是未來考量云服務廠商是否擁有核心技術護城河的重要考量因素。
無獨有偶,華為云BU 泛互聯網解決方案CTO聶頌在接受鈦媒體的采訪時表示,“5G、云以及AI共同構建成堅實的底層,若說得具象點類似于三者合力搭建一個舞臺,上層的應用于此載歌載舞,進而根據不同的場景提供不同的服務。”
就在剛剛過去的“成都·選擇不凡 華為云城市峰會2019”上,鄭葉來對“Cloud+X”戰略作了進一步詳解,“Cloud 1.0時代,采用通用計算架構是成本最優且高效的;Cloud 2.0時代是‘云+AI+5G’的時代,移動端應用的需求驅動云端計算形態發生改變,移動端繼續采用通用云計算架構不再是最優選擇,多元化云服務架構成為新時代的最佳選擇。”
駛向“云+AI+5G”深水區
在5G層面,華為認為5G發展已超4G同期,并預測到2025年時將覆蓋58%的人口。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華為在全球已經簽訂了50個5G的商用合同,累計發貨15萬個基站,并已同運營商建設了40多張5G承載網絡。
4G改變生活,5G使能社會,將打破運營業務想象力的邊界。聶頌向鈦媒體介紹到,“5G作為核心驅動力之一,可以預見的是,它普及的速度將會比想象中更快,緣由產業界終端、芯片、網絡早已準備就緒,預計到2020年,5G終端和網絡建設將覆蓋核心區域,2021年將覆蓋邊緣區域。”大規模的快速部署對于開發者來說則意味著帶寬變大、時延變短以及流量成本大幅降低。于此之下,則直接模糊了云和端概念的邊界,而云和AI算力的融合將在云中虛擬多維世界,具體表現為從應用到互聯網場景如VRAR、云游戲、智能穿戴到工業場景等場景的迭代更新。
在Cloud 2.0 時代,傳統大中型企業已成為推動云計算產業發展的中流砥柱。根據Gartner的數據顯示,2016 年有 58%的企業在用云,這一比例在 2017 年躍升至 77%,預計在 2019 年將進一步增至 85%。最先用云的是基于互聯網應用的小企業,隨著公有云在性能及安全等方面逐步向私有云逼近,小企業上云需求逐步滿足,大中型企業將成為使用公有云的主角。公開資料顯示,在逾100萬企業用戶和開發者選擇華為云的客戶中,包括了“ 350+”政府,“200+”個金融企業。值得一提的是,華為云全球擁有5.1億 IoT 連接和1100 余個 APP 連接,這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量級。
服務對象的轉變也讓云服務廠商一改以往的單一打法模式,紛紛轉為面向全行業打造混合云,聚焦于全棧能力的打磨。
“最好的混合云”,是華為同阿里、騰訊、AWS 等廠商公有云定位的最為不同的一點。混合云靈活按需聯接的特點與物流行業中利用多式聯運提升運力并無二異。
針對于此,華為去年對 ICT 基礎設施業務進行了重組與優化,將公有云、私有云、AI、大數據、計算、存儲、IoT 板塊重組為云產品線。 1Q19 華為公司將 IoT、私有云團隊合入 Cloud BU,在實現從芯片到數據中心、從硬件到軟件、 從 IT 基礎設施到云服務以及從邊緣計算到云計算的全棧云整合的同時,也起到了數據中心基礎設施、芯片、硬件、基礎云服務等的全棧優化作用。
華為在云方面十分強調 AI 能力的融合。去年10月,為了提供普惠的AI算力,華為正式發布昇騰910和昇騰310兩款自研AI芯片;到了今年的1月份,為了滿足大數據處理以及分布式存儲的需求,華為推出“業內性能最高”的基于鯤鵬架構的7nm服務器處理器——鯤鵬920(Kunpeng 920)。值得注意的是,鯤鵬的高并發低功耗適用于5G時代海量終端數據和并發應用場景。從“芯”開始,筑起了華為云的核心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