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云+AI貫穿全場,成了新的主旋律。新主角百度智能云壓軸亮相,正通過“云+AI”成為云計算市場的“進攻者”。
在剛剛過去的上半年,百度智能云發展迅猛。
國內云廠商中單季度營收突破10億用時最短。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8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PaaS層面百度智能云營收同比增速超過410%,所有廠商中增長最快,坐穩國內云服務商第一陣營。
市場份額排名一個季度提升一位。在2018年第四季度為國內第五,在2019年第一季度已成為國內第四。目前穩居中國公有云市場第一陣營。云計算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在國內互聯網領域排名第一。
從2019年國內外接連幾個全球性AI開發者大會來看,云計算和AI落地應用成為最重要的亮點。
微軟全球開發者大會Build 2019以Azure為重頭戲,貫穿始終,Azure云服務的最新進展和全新平臺架構均為全場最大看點;2019谷歌I/O大會則把所有目光集中在了AI上,尤其是AI落地、AI向善更是推進AI逐步為人們提供服務。
百度、谷歌、微軟釋放出了共同的信號:云和AI將成為未來的重中之重。
毫無包袱的進攻心態在百度智能云的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
一種焦慮三種方案
坦率說,當下每一家云計算廠商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每一家廠商都希望能夠尋找到突破口。不管是阿里云、騰訊云還是百度智能云,都有自己的一套行業邏輯。
1、阿里云尋找“二次增長”
隨著阿里云的盤子越來越大,增長正在逐漸放緩。對阿里云來說,過去毫無顧忌跑馬圈地環境正在逐漸改變,阿里云正在思考的是,如何從早期搶占市場份額到加深服務能力轉變,獲得更多合作伙伴信任。
國內云計算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騰訊云、百度智能云等競爭對手日益崛起。阿里云雖然在公有云市場始終保持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但壓力逐漸加大。
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能在單一業務上取得永久的成功,企業必然需要不斷挖掘新引擎。為此阿里做了這么幾件事。
把云數據庫作為下一個重要增長引擎;還提出了“被集成”的概念,強調自己不做 SaaS,將這部分產品交給生態伙伴,爭取合作伙伴的信任。
阿里云希望通過一系列新的策略,實現二次增長,繼續維持國內云計算市場地位。
2、騰訊云C2B模式切蛋糕
對騰訊云來說,它做云的優勢在于自身C端優勢:有國民級的產品,有用戶規模。
因此騰訊云的做法是,聯動包括微信在內的C端資源,以C2B模式切產業互聯網蛋糕。在這套C2B的邏輯中,B端的服務能力能夠通過C端產品重新包裝、整合。
也就是說,騰訊云從消費互聯網去切產業互聯網,讓B端技術服務在轉化為C端實際體驗的效率得以提升。
3、百度智能云“云+AI”實現突圍
百度對中國中國云市場的思考以及未來的市場“打法”是“云+AI”這一模式。
云和AI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的,兩者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云不可能缺少AI,AI也不可能缺少云。
百度智能云是AI產業化的載體,將百度多年技術積累、工程化開發能力、資源生態三方面的優勢進行整合,共享給社會,共享給產業,加速每個產業的智能化升級。
“云+AI”這種模式等于是為云計算找到了根基——AI本身就是需要服務產業,在AI服務產業的過程中,云計算自然而然會“被需要”。
我一直認為,AI就像是一個樞紐,它聯通了云服務上下游很多產品。AI技術足夠硬的話,服務器租用,其他云服務產品自然而然也會被帶動起來。
百度之強,就強在AI。百度產業智能化之路走的穩,就在于云+AI。而“云+AI”的邏輯在于,它在商業上足夠平滑,在市場需求上也足夠自然。
在產業智能化的過程之中,ToB和ToG客戶可能一開始會用到AI,后面自然而然就是會用到云。百度在為客戶提供智能化服務的時候,可以順勢提供云計算服務。
智能化服務和云計算服務相互捆綁,會讓整體服務效率、服務質量得以提升。
二
“進攻者”百度
IBM前CEO郭士納在接受《麥肯錫季刊》采訪時提到說:
我們看到的那些持久的公司并不是真正持續了100年的公司。在100年的時間里,他們改變了25次、5次或4次,如果不改變,他們就無法生存。
今天的云計算市場其實也是如此。我一直認為,當前的云計算市場處于早期階段。
按照民生證券在今年6月18日發布的研究報告估算,中國云計算市場2018年的規模達到了413億元,2022年預計將達到1450億元。從云計算子市場看,各子市場增速都領先全球,其中IaaS不僅占比超過50%,同時保持非常高的增速。
也就是說,當下國內云計算市場未來三年增長空間還有3倍以上。云市場還遠未到“格局已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