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1999年就開始上云、最先推出PaaS平臺的企業,Salesforce不僅為資本市場創造了大量云計算專用名詞,更踩對了每一個節點,收獲了企業服務市場海量的紅利,順利得讓人嫉妒。
對于國內企業服務玩家而言,Salesforce逾千億的市值是想要達到的目標,但Copy to China的武林秘籍這一次卻失靈,連百試不爽的資本催熟和互聯網模式也不起作用。至今為止,國內市場上還未走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Salesforce,這成為擺在從業者面前一座夢寐以求卻難以翻越的高山。
為什么會出現這一情況,Salesforce的中國學徒們紛紛做過哪些嘗試,是否可以突破瓶頸實現復制?捕手志試圖通過對CRM從業者的走訪,來解答中國版Salesforce之所以難產的原因與出路。
光明旗幟
Salesforce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歐洲服務器租用,其2020財年Q1營收達到37.4億美金,連年上漲的營收規模助其市值保持在1200億美金,已經與IBM、SAP、Oracle等老牌企業服務公司平起平坐。
Salesforce的成長被視作經典案例,其成長路徑和商業模式深受中美資本市場認可,對于國內企業服務創業者而言是一個絕佳的模仿對象。
1999年Marc Benioff創立Salesforce時,資本還在研究C/S結構,人們醉心于尋找好用的Email軟件、討論微軟的反壟斷世紀大案。那時候Office Macro開發最流行,企服市場關心的重點是Macro病毒,而Benioff卻超前地推出了云計算和SaaS業務。
不過當時大部分業內人士對這些俏皮的概念并不感冒,被視為宣傳炒作手段,直到2012年1月李彥宏還公開表示:「云計算這個東西不客氣一點講,它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銷售易創始人&CEO史彥澤在接受捕手志采訪時,也還原了Salesforce當時的情況:“Salesforce從99年開始做云計算,其實它本質上是用Web1.0技術跟企業級應用做了一個結合。”
所謂的云計算、SaaS概念只不過是對照電信運營商的數據中心、呼叫中心、月租模式,造出的詞匯罷了。但在俏皮難懂的概念背后,企服乃至整個軟件市場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一錘子買賣的軟件光盤變成了包月包年的SaaS服務,由專人銷售的模式走向低成本的在線訂閱商業模式。
在真成投資管理合伙人李劍威看來,這是交付模式和現金流形態的一個重大創新——Salesforce將在線訂閱交付模式引入企服市場的做法,不僅簡化了內部的管理架構,大幅降低了服務價格,同時也將企業用戶的固定資本投入轉化為運營性投入。
如今,訂閱制已經成為互聯網行業主流的業務模式之一,就連我們最熟悉的微軟Office辦公套件也改為訂閱制。2013年一手搭建起微軟商務渠道的鮑爾默離任微軟CEO,繼任的納德拉開始將所有微軟產品改為訂閱制,鮑爾默手下的商務團隊開始退出微軟核心管理層。
同行的輕視為Salesforce贏來了寶貴的發展時間,隨后Salesforce以「軟件終結者」的姿態橫空出世,嘗試顛覆既有的企業服務軟件市場,靠著云端部署、訂閱制省去了大批一線銷售人員和重復研發費用,大幅降低了TCO(總持有成本)從而以低成本的通用SFA服務拿下SMB(中小企業)用戶。
最終,依靠海量SMB推出PaaS平臺吸引ISV(獨立軟件提供商)入駐,從大型企業的分公司開始一口口吃下全球CRM市場,成長為一個覆蓋銷售、營銷、服務等業務能力的CRM大平臺。
CRM產品邏輯圖,其業務模塊正在擴張
甚至Salesforce直接占用了Sales Force Automation這個行業專有名詞作為自有品牌。也正是因為Salesforce的努力,CRM這個普普通通的客戶關系管理市場的內涵才進一步深化,業務延伸到基于客戶服務的各部門統一協作,不同行業的業務合規化、流程化、自動化、定制化等深層次需求,讓美國CRM行業可以拓展更多細分市場,建立了全球第一個成功的PaaS平臺,吃下了全球半數CRM市場。
在歐美,CRM已成長為影響整個公司運作效率的核心服務。
Salesforce的成功,讓所有的國內互聯網創業者心潮澎湃,不禁思考如何能將其成功路徑復制到國內市場。
事實上,從2004年八百客成立以來,15年的時間里中國市場已經出現了大量的Salesforce學徒。今年1月微盟港股上市,其獻給投資者的概念就是「中國版Salesforce」。不過至今為止微盟股價還在百億人民幣左右徘徊,這與Salesforce 1200億美金的市值相比相差兩個數量級。到今天,國內市場尚未出現一家類似于Salesforce的標桿性企業,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一條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