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如日中天,但另一種哲學正在俯視著它。
7月16日,享云鏈發布白皮書,當中寫到:“取代以亞馬遜云為代表的傳統云計算服務的愿景。”白皮書指出,傳統云計算服務存在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無法應對算力指數級增長等問題,因此提出區塊鏈與共享計算的結合的方案。白皮書認為,區塊鏈所具有的系統自治性、數據可追溯確權、信息不可篡改等核心優勢剛好彌補了純分布式計算的缺陷,二者的結合對傳統集中式云服務行業的痛點一擊即中。
享云鏈和AWS是應對同一問題的兩種哲學思路,一種是分布式、開放式;另一種是中心化、集中式。安卓與IOS、linux與windows都存在這種關系,如同陰陽的辯證關系。
傳統云計算的瓶頸
近期亞馬遜的云業務AWS動作不斷,6月20日,AWS在技術峰會上海站宣布EC2服務價格調降27%到49%;緊接著,7月11日,亞馬遜AWS任命現任亞馬遜全球副總裁及亞馬遜中國總裁張文翊為AWS全球副總裁及大中華區執行董事。
降費、調兵,AWS在亞太市場的這一系列動作矛頭指向了亞太市場市占率第一名的阿里云。這也意味著傳統云市場進入到了“巨頭競爭”。
7月10日,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全球云計算市場數據:2018年全球云計算市場向頭部進一步集中,3A(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云)占據七成市場份額。
(數據來源:Gartner)
然而,行業日趨壟斷,帶來的問題也會日趨嚴重。2018年8月,騰訊云服務器丟失初創公司清博數控數年數據;2019年4月,網絡安全公司UpGuard的研究人員在亞馬遜云云計算服務器上可公開訪問的地方發現上億Facebook用戶的個人信息記錄(存于亞馬遜數據庫中)。
更別提這些云各種各樣的宕機事故——每年都有云會發生。
(云計算領域重要的事故)
但這些技術問題都不是最嚴重的。擺在中心化云服務面前更大的挑戰是數據量即將指數級數的增長。
2019年,多個國家和地區啟動5G商用。IDC預測,全球數據量正迎來爆發,云服務器租用,將從2018年的33ZB (zettabytes)增長到2025年的175ZB。其中,到2025年,將有416億臺物聯網設備,并將產生79.4ZB的數據。
而2021年將是一個分水嶺。IDC認為,2021年全球存儲在公共云上的數據量將超過傳統數據中心,傳統數據中心自上世紀60年代起對企業數據的把持將被云打破,企業進入All in Cloud時代。
(數據來源:IDC)
對于龐大的數據量,通過傳統IDC機房、中心云的方式處理,面臨著一個物理學挑戰——熵增。隨著系統原來越大,需要維系組織有序(減熵)消耗的能量(成本)也會越來越大,直至組織模式崩塌。
去年11月,國元證券署名報告《云計算行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中提到了云計算各種成本,包括硬件成本、IDC租賃成本、網絡成本、市場成本等都有臨界點。這意味著云計算達到這些臨界點的時候,規模效應變成本規模負擔。
另據IDC統計,IDC服務器的各種成本中,維護成本的上升最為明顯,占比從1996年時的30%,上升到當前的超過50%。維護成本的上升主要由于規模的擴大和復雜度的提升,其實就是對抗熵增。
這一物理學第二定律衍生出來的“熵增”定律,決定著傳統云計算將有“到頭”的那一天。事實上,從增速來看,傳統云計算已經略顯疲態,領頭羊亞馬遜的AWS云兩年時間增速在40%左右。
( 數據來源:亞馬遜財報)
分布式云計算借助區塊鏈崛起
針對中心化云計算出現的問題,計算機工程人員一直研發分布式云計算的技術。
隨著分布式計算技術和理論的成熟,分布式云計算在微觀領域涌現了分布式存儲、共享CDN、邊緣計算、霧計算等。這些技術大都從2000年前后出現。
但在相當長時間,分布式云計算被中心化云計算的光環壓制。一方面是中心云計算初期效率很高,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分布式云計算的算力支持組織很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