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IDC發布了《全球公有云ToP10 IaaS 服務商份額》報告,報告中提及,2018年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達到46.5億美元,同比增長86.1%。
市場仍在增長,巨頭仍然是巨頭,10大廠商占據了全球云計算市場超過75%的份額,剩下25%則歸屬于數不清的Others。
2018年1月,工信部發布了截止2017年12月31日《持有互聯網資源協作服務(云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的企業名單》,該名單一共涉及104家可提供云計算服務的公司。相關數據顯示,在接下來的一年里這張云服務名單新增了超過100家企業。
在巨頭的擠壓下,百余家云計算公司該如何存活,他們做了哪些巨頭做不到的事,有著什么樣的生存邏輯?
帶著這樣的疑問,鈦媒體采訪了比格云創始人諸葛輝。
之所以說比格云具有代表性,是因為這個2016年推出的云計算品牌,入局時間比阿里晚7年,比華為晚5年,是真正的云計算后入者和創業者,他們的境況也是無數中小云計算創業者的一個縮影。
脫胎于“盛大”,應對市場變化,高性能云平臺比格云誕生
說起比格云,大家可能不太有印象,但如果說起盛大云,則一定會聯想到“盛大集團”。
盛大云成立于2011年,脫胎于盛大集團的云計算創新院,可以算得上中國最早商業化的公有云平臺,曾經支撐了盛大游戲、盛大娛樂、盛大文學等盛大集團旗下的云計算業務。
而有趣的是,盛大云與比格云其實是同屬于一家公司——上海盛霄云計算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霄云計算”)。
2016年,盛霄云計算開始基于盛大云的技術基礎和運營經驗研發比格云,他們對比格云的定義是“高性能云平臺”。
據諸葛輝回憶,當時之所以會推出比格云,是因為市場發生了一些變化:此前,除了盛大集團的云計算業務之外,云服務器租用,盛大云的其他用戶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但2016年前后,盛霄云計算發現,不僅是中小企業,很多中大型企業對上云也有很大需求;不僅僅是互聯網領域,工業、制造、金融等傳統行業的用戶也開始探索上云之路。
“作為一個云平臺來講,我們可能需要一個升級換代才能滿足市場用戶的需求。”諸葛輝表示。于是,比格云全部換掉了原來老舊的服務器設備。
相比盛大云來講,他們希望比格云能夠實現4個更:更快、更穩、更安全、更快捷。比格云推出之后,盛大云的公有云業務也剝離了出來,原來的一批公有云用戶也完成了向比格云的遷移。
現在,盛大云的主營業務是混合云和專有云,比格云則主打公有云。
進攻政務、游戲、金融受阻,轉道更加細分場景
雖然比格云從誕生之初,便從盛大云引渡了第一批用戶,但是作為一家創業的云計算公司,比格云接下來開拓新市場的過程并沒有那么順利。
“我們想過做一些像政務云這種大體量的采購合作,但最后放棄了。”諸葛輝坦言。政務云領域體量太大,一般都是幾千萬、上億的項目,甚至會有一些硬件系統的采購,對于比格云這樣剛成立的小品牌來說有些不太現實,而且這些項目也更愿意選擇大的云服務品牌。
比格云嘗試的另一個領域是游戲。如果溯源一下,比格云背靠的盛大集團曾經是游戲領域的佼佼者,做游戲云的生意對比格云來說應該也不算一件難事。
但又一個困難擺在了眼前,比格云成立之后,游戲市場同樣發生了一些變化——游戲領域內容為王時代結束,進入渠道為王時代。所以,很多游戲公司在選擇云服務商的時候不僅僅是在選擇云服務商,也在選擇能給他們帶來用戶流量的生態平臺。
諸葛輝也很清楚地認識到,對于比格云來講,“流量入口”不是它的優勢,與大體量的生態平臺競爭也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游戲與金融對云主機高性能計算,網絡容錯性、負載均衡都有相似的要求,雖然比格云在技術上不存在問題,但是金融領域銀保監會對于數據的監管比較嚴格,比格云要想拿下大型銀行、證券公司這類客戶還是面臨一些挑戰。
經過一番探索,比格云發現有幾個場景特別適合比格云這樣小體量的云服務公司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