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WS大肆唱衰私有云的時候,顯然沒有料到時隔四年之后“Outposts”的面世——一款可以在本地運行AWS服務的混合云產品(AWS Native或VMware Cloud on AWS)。在當前這個以用戶為中心的時代,客戶需求的多元化使得混合IT成為大勢所趨,通過云計算重構傳統IT環境去解決安全性、兼容性、高性能的負載問題,單一的云部署方式很難兼顧業務需求和實施成本的平衡。因此,混合云、多云架構被人們視為企業上云的最佳途徑之一。
在CIC 2019云計算峰會上,青云QingCloud公布了“超級混合云戰略”,VPS,云主機,宣告混合云正式邁入2.0時代。“如果只是扣著混合云的帽子是不夠的,因為客戶在真正應用時,他們的方案很難做到快速互聯,很難有一致的架構,甚至連應用在異構多云的環境里的統一部署,以及整個生命周期的管理都做不到,只是粗淺的資源層管理,就不是真正的混合云。”青云QingCloud解決方案架構副總裁沈鷗說。
青云QingCloud 2.0
需求驅動混合IT新型態
調研機構MarketsandMarkets預計,到2023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會增長至6233億美元,預測期內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為18%,并將混合云視為未來云計算的主要模式。此前,IDC曾指出2018年85%以上的大型企業都采用了混合云。事實上,各行各業在利用云計算、AI、大數據等技術改造實體經濟時的態度和做法各不相同,上不上云?如何上云?盡管有報告說多數企業會把超過25%的IT支出投入到公有云,但也有些企業將近80%的IT系統運行在本地。
筆者曾與一家大型的工業類客戶有過交流,對于傳統制造型企業來說,把業務遷移到公有云頗有挑戰。工業互聯網時代產生的數據量比傳統的信息化要多數千倍甚至數萬倍,并且是實時采集、高頻度、高密度的,動態數據模型隨時可變,這么大規模且復雜的數據上傳到公有云,能夠給出恰當處理辦法和合理價格的云服務商并不多。
“IT的本質是支撐業務,同時需要有比較好的性價比,也就是用更低的成本完成更多的業務支撐和運行要求。我們認為混合云兩大推手:一是業務壓力,二是財務驅動。”沈鷗認為,企業對于混合云的技術訴求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第一是快速互聯,以往專線、VPN的連接方式在大規模運算時對運維有著很大的挑戰,企業希望利用新的技術手段把公有云和私有云快速連接在一起,讓數據在混合的環境里流轉起來。
第二是統一管理。企業希望放在不同環境、不同云架構里的應用可以得到統一管理。從業務連續性的角度來看,敏捷并不代表要以降低服務水平和系統可靠性為代價。第三是按需安置,企業在部署應用時是根據客戶的需求場景出發,因此負載可能發生在公有云、私有云等不同的環境里,企業想要的是可以在異構環境完成業務系統的搭建、PaaS服務的部署等工作,并且讓這些工作能夠更加自動化,充分釋放混合云的能力。
對于傳統客戶而言,從頭去評估、設計、選型、實施云方案有著較高的成本,還要設立專職的技術和運維團隊,而云廠商所做的就是要大幅縮短這一流程,并且讓一套架構可以適用于任何的應用場景。過去兩年,亞馬遜、微軟、谷歌等云服務商都推出了各自的混合云解決方案。沈鷗談到:“沒有單一的形態可以滿足企業的復雜需求,多云、混合云已成為必然的選擇。”
混合云1.0的先行者
2013年交付公有云、2014年涉足企業私有云……青云QingCloud可以說是最早在公有云、私有云、托管云、混合云提供一體化架構的云服務商之一,這得益于其私有云的技術架構完全來自公有云,兩者的核心代碼完全一致。在為數以萬計的公有云客戶交付大規模服務時,青云QingCloud同樣要兼顧私有云對穩定可靠的嚴苛需求。“既有最小規模的交付,也能夠實現無限擴展,具備與公有云同等的云平臺能力”,是青云QingCloud對于混合云方案的要求。
青云QingCloud的混合云交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