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科技行業的深入發展,國內云計算市場正越來越爆發出驚人的潛力,大量大、中、小型玩家開始不斷發力,涌現出了一大批增速明顯的行業玩家。
以BAT為代表的云計算服務商們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進行著營收與規模擴張,BAT之外的電商平臺、運營商、軟硬件企業甚至是獨立的創業型廠商都在云計算市場上不斷“發聲”。
國內云計算領域的“規模效應”正在顯現,在這一過程中,資源與技術越來越朝著頭部平臺聚集,中小平臺們雖然不停地在努力地構建自己的優勢,但“強者愈強”正成為主旋律。在這種背景下,沒有互聯網、科技巨頭“背書”的獨立云計算平臺們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未來,行業洗牌在所難免。
云計算行業涉足者眾,青云QingCloud在“夾縫”中出位
截至目前為止,國內的云計算行業廠商大概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類別:
以BAT為代表的阿里云、騰訊云、百度云,特別是阿里云與騰訊云這兩家目前在云計算領域占據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和規模體量。
BAT之外,互聯網行業還有金山軟件推出的金山云、京東旗下的京東云、網易旗下的網易云等;運營商層面,移動、聯通、電信三家都有下屬的云服務平臺;傳統軟硬件巨頭層面,華為云近些年發展態勢迅猛,紫光云、浪潮云等同樣不斷布局;另外還有不少IDC廠商涉足其中,它們之中的代表包括華云數據、世紀互聯、首都在線等等。
巨頭企業之下,還有一大批立足云服務的創業型玩家,它們沒有像BAT似的“親爸爸”,卻也靠著自身獨特的打法和優勢在國內云計算領域取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其中典型代表就有青云QingCloud、UCloud、七牛云等。
在這些創業型的云計算企業當中,青云QingCloud最為引人關注,它在2017年就被硅谷全球數據研究機構PitchBook列為全球云服務“獨角獸”企業之一,在最近兩年時間里更是動作頻頻,“誓要”在BAT等巨頭之下謀得一片生存領地。
從2012年成立至今,青云QingCloud把握住了國內云計算領域的發展“風口”,在公有云領域不斷發力,不僅保持了連年較快的規模增速,也為全球多家著名咨詢機構所認可。在它的榮譽列表里,青云QingCloud曾經當選過Gartner“Cool Vendor 2015”,也曾位列IDC中國首屆“互聯網+”產業創新企業百強,它還連續2年被Forrester列為國內公有云“Strong Performer”代表。
從2015年開始,那時在云計算領域還幾乎沒有什么存在感的青云QingCloud又開始在私有云領域進行發力,并成功實現了在金融行業的落地。
2018年,青云QingCloud進一步擴張自己的業務領地,推出了九大品牌,同時它還將自己的企業定位升級到“企業級全棧云ICT服務商和解決方案提供商”。在青云QingCloud旗下的九大品牌中,超融合品牌“青立方Qing3”連續2年在國內超融合市場排名前5,還進入了IDC《中國超融合與軟件定義存儲市場跟蹤報告》榜單。青云QingCloud旗下存儲品牌“QingStor”也成為國內重要的軟件定義存儲廠商。
目前,青云QingCloud正在為進入如火如荼的科創板做準備,青云QingCloud市場副總裁劉靚曾向外界透露,“公司正在積極申請科創板上市”。按照劉靚的說法,“科創板的開板對青云QingCloud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登陸科創板將能給青云QingCloud未來的發展注入更大的動力”。但是隨后,青云QingCloud市場部向『于見』回應青云正在做國內資本市場的上市計劃,但具體細節還在內部研究中,尚無定論。
官方介紹顯示,在青云QingCloud旗下的九大業務線中,私有云、公有云、超融合系統青立方Qing3和軟件定義存儲業務QingStor貢獻了企業的絕大多數營收。目前來看,青云QingCloud旗下的各大業務條線仍然還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在私有云業務上,青云QingCloud私有云業務在2018年的增速為120%,是行業平均增速的四倍左右。
對比國內的其他云計算廠商來說,青云QingCloud的特色在于它在戰略上進行公有云、私有云兩項業務的“同步并舉”。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青云QingCloud已為九萬多家企業客戶提供了ICT基礎設施、平臺層服務和應用管理平臺的全棧云服務。
青云QingCloud的知名客戶名單里包括:江蘇交通控股、華潤創業、本鋼集團、京博控股、廣東省公路局、國航、四川航空、康美藥業、環球網、好麗友等傳統產業巨頭;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泰康保險、中國太平等金融巨頭;掌眾金融、閃銀、量化派、91金融、好未來、VIPKID、輕課、大象科技、e城e家、極光推送、SENSORO等科技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