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一南一北先后舉行的兩場云計算大會吸引了業界的關注:先是7月25日在上海舉行的阿里云上海峰會,接著是7月31日在北京舉行的AWS Summit。盡管兩場活動的當天都是烈日炎炎、熱浪滾滾,但依然無法阻擋人們對云計算的求知欲望而親臨大會現場,會場爆滿。
兩場大會都人氣爆棚,充分折射出市場對云計算的巨大需求,也讓我們看到了云計算的美好未來。這些年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成熟,云計算的優勢逐步顯現,在市場上迅速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云將成為市場主流,人們開始討論云何時會超越傳統IT?
“全面上云的拐點到了!”7月25日,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在2019阿里云上海峰會上做出了明確回答。張建鋒表示,今年是云產業一個非常重要的拐點。作為一項新興技術,云計算經歷過去10年的發展,已經在關鍵技術和應用規模上實現對傳統IT的全面超越,今年將是從傳統IT向云計算全面轉移的分水嶺。
可以佐證張建峰觀點的是IDC最近發布的全球云計算IT基礎設施市場預測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云上的IT基礎設施占比將超過傳統數據中心,服務器租用,成為市場主導者。俗話說順勢而為,今天在IT行業云計算就是“勢”,全面上云正是大勢所趨。
云讓IT更普惠、更親民
這些年IT行業在摩爾定律的推動下,IT總體擁有成本一直成明顯下行趨勢,尤其是硬件成本。盡管成本的不斷降低讓更多普通的中小企業得以采購IT設備、搭建IT系統,并從中受益。但在公有云服務出現之前IT應用還是有不低的門檻:數據中心的建設及IT設備的采購都需要不菲的投入,IT設備的安裝、調試和運維以及軟件系統的開發和維護需要一撥專業人員,這些讓很多小微企業徘徊在IT大門之外。
云的出現,特別是公有云的出現改變了這一格局。在公有云的世界里,一切皆是服務,IT就像水電一樣隨用隨取。這讓企業免去了前期的數據中心建設之苦,IT支出也從CAPEX(資本性支出)轉變為OPEX(運營性支出),而且自建數據中心是一個長期投入,3-5年后硬件生命周期結束就需要重復投入,公有云的應用大幅降低了門檻。其次,自建數據中心為應對高峰流量設計有不小冗余,造成很大浪費。知名IT雜志《連線》曾撰文指出,企業自建機房的服務器利用率僅為6%,這意味著自建IT資源的相當一大部分都是被浪費的。
而云服務商通過規模化、專業化以及更高的資源利用率大幅降低了IT成本。比如,云服務商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將數據中心和IT設備模塊化,以低成本、可擴展的方式連接在一起,并由復雜的軟件進行管理,從而擁有了比中小規模數據中心更高的成本優勢。比如,阿里云過去5年間不斷釋放規模紅利,核心基礎產品價格累計降低了66%。
這些最終都讓云用戶受益。以家裝設計軟件服務商三維家為例,上云之前三維家采用自建IDC的傳統模式,新業務上線流程耗時費力。上云后,整個系統的可用性已經達到99.99%,核心業務的即時反饋效率提升50%。同樣,居然之家也是阿里云的用戶,其從2016年開始上云,上云后節省了50%的服務器費用,其研發總人數減少了30%,系統可用性達到了99.96%。
云帶來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成本上,還體現在更可用與更安全上。相比于用戶自己運維,云服務商服務了上萬甚至數十萬客戶,已經建立起了相對完善的技術產品體系和服務體系,可以滿足及應對不同場景的技術需求。同時,云服務商還可以通過多個區域和可用區實現互備,從而保證高可用。
在安全的保障上,公有云廠商可以提供更安全的防護。Gartner數據顯示,傳統數據中心出現的安全事件是云上的3倍,相比上云而言傳統數據中心缺乏足夠安全技術的保護。據悉,2018年,阿里云幫助云上用戶修復了734萬次漏洞。WannaCry勒索病毒爆發前,阿里云提前一個月就做好默認防護,云上客戶無一受影響。
在阿里云上海峰會現場,張建鋒分享了一組阿里云的研究結論:上云后綜合成本下降一半,穩定性有10倍以上提升,安全性更是提升50倍,透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公有云的明顯優勢。市場數據也可以從側面佐證公有云廣受歡迎,根據IDC不久前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Q1)跟蹤》報告,Q1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達到24.6億美金,其中IaaS市場同比增長74.1%,PaaS市場增速為101.9%。
云是數字化轉型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