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企業服務、B2B、產業互聯網和SaaS越來越“火”了。
一方面是創投市場方面在C端的萎縮,讓資本和VC們開始更加關注B端賽道。 另一方面,因為中小企業在社會中的巨大作用,也讓市場和行政資源,開始思考如何更好的服務于他們。
盡管2015年被創投圈稱為中國企業服務的元年,但同一時刻,SAP、ORACLE和微軟等企業,早已瓜分了中國大部分頭部企業的信息化預算,而金蝶和用友等國產廠商,也在一定的市場定位中,打下了自己的江山。
眼饞于大洋彼岸成熟市場中,面向B端的成功商業模式占據半壁江山,越來越多創業精英們開始考慮,將SaaS模式作為國內企業服務行業的切入點,并瘋狂付諸于實踐。
很遺憾,差不多5年時間過去了,不少同志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而除了一少部分跑出模式的個別廠商,大部分人都還在苦苦堅持。
在資本收益與時間的不斷催促下,大家前仆后繼,出局者讓人心疼,堅持者讓人憐憫。 讓很多人無法面對現實解開心結的,則是承認已經“失敗”或者在堅持的路上等待“失敗”到來。
來自靈魂深處,經受不斷的拷問: 你是“失敗”的SaaS么? 而又是什么原因失敗的?
沒熬到時候
中國最厲害的軟件及科技互聯網企業是誰?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莫屬。
阿里第一桶金怎么來的?依靠“中供鐵軍”們一次次敲開中小企業的大門,營銷面向中小企業的互聯網服務并簽單。 馬老板的理念是什么? 服務企業,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為了服務做生意的中小企業,阿里推出了軟件互聯平臺向企業推廣SaaS類服務,而為何又在10年4月關閉了SaaS平臺?以退為進,等待時機成熟。
時機成熟了么,阿里新的營收和業務增長點是什么?云計算基礎架構生態和市場認可度趨近成熟,阿里將再戰ToB。
就像很多優秀的政治家,能夠把握趨勢的變化。 在最合適的時機,一腳踢在土堆最薄弱的地方,然后引發摧枯拉朽一般的聯動效果,伴隨著土堆的倒塌,享受世人的敬仰,并被尊為時代的開創者。
數年前,公共云計算的技術能力還不成熟,穩定、快速、安全的服務還只是宣傳的語錄,企業對于管理和業務數字化還存在疑慮。 如今,技術難題被攻破,企業理念在升級,之前的問題或許都不是問題了。
身邊的朋友,數年前帶隊開創了國內最早SRM(企業供應商管理)的SaaS產品,但熬不住孤單,最后黯然放棄。 而從去年開始,SRM市場開始在國內打開,越來越多的玩家開始涌入這個領域。
《 三次轉型,阿里決定再戰ToB 》,而很多ToB人,既沒有阿里這般雄厚的生態實力,也沒有繼續從資本市場上獲取資金的能力,各種原因無法堅持到這個時候,無不為他們感到惋惜。
選錯了賽道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腦袋一拍,殺入紅海,半年打磨產品,6個月瘋狂推廣。 鋪面而來的是,競爭對手在產品形態和市場認可方面,領先好幾個數量級。
市場都殺紅眼了,如果還沒有想清楚自己的價值、優勢、特點,或者拿到足夠充足的資本彈藥,這個時候入場的結局,基本是給同行做嫁衣。 雖然你也有情懷,雖然你也是某企業服務行業領域的資深專業人士,但是市場真刀真槍的拼殺,就是這么殘酷。
當然,成熟市場的賽道,也必然不那么好攻占。 就像很多人一提到高端ERP,就直接和SAP、ORACLE劃等號一樣,很多產品在市場中都已經完全擠占受眾心智了,如果你選擇直接硬杠,而不是通過破局討巧或模式來降維打擊,也 基本沒戲 了。
中國市場規模最大和利潤最多的行業是什么,如果你觀察最新的財富500強:金融、地產、汽車、家電、零售、互聯網。 把握一輪行業紅利,踩在上升的電梯里,你也很有可能賭對賽道。
所謂旱的旱死、澇的澇死,下行周期及淘汰行業,都已經進入供給側改革清單了,金融資源都不投放了,你還認為這類企業能擠得出利潤,來購買可能是錦上添花的產品和服務么?
上升周期的企業,優先考慮的是如何通過投入、合作共贏等方式,擴大市場和利潤。而面對下行周期的企業,你和服務對象之間的供應鏈供需方的博弈關系又會如何呢,你難道不怕被企業的回款和賬期拖死?
服務客戶所處的周期,以及行業利潤和市場容量,決定了你的營收天花板和回款質量。想一下占據年營收大約3%的中國企業信息化投入,落實到具體的企業個體上,哪些因素會左右,不言而喻了吧。
背離了模式
市場和資本對SaaS模式非常認可的核心重要邏輯和最大價值之一,是通過向企業提供標準化的產品或服務,獲得基于時間片段的訂閱付費等持續性企業用戶付費的營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