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未來十年是計算產業新的黃金十年,雖然有很多挑戰要克服,但也意味著這是一個新藍海。五年內整個計算產業空間將達到2萬億美元。基于這樣的判斷華為將堅定不移對計算產業進行投入。”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胡厚崑今日表示。
在2019華為全聯接大會(HC 2019)的開場演講中,他分享了華為的計算產業戰略。他指出,從1946年第一臺計算誕生開始,計算機體積越來越小但是功能越來越強大,更關鍵的是計算機和人的距離越來越近,從中可以看到計算機未來發展的無限前景,“計算正成為人類能力密不可分的延伸”。
華為認為,計算進入智能時代有三大特征——第一、對算力有高度依賴,基于統計的計算本身就是一種暴力計算;第二、計算無處不在,計算不會永遠只集中在中心節點。第三、在計算無處不在的情況下,需要更好的端邊云協同,以更好發揮算力效果、帶來更好體驗。
胡厚崑表示,華為的計算產業戰略有四個抓手。首先是架構創新,在摩爾定律幾乎走到終點的時候,行業迫切需要發現新的架構;華為的業務已經分布在網絡、終端、云服務上,需要一個新的架構為之提供覆蓋端邊云全場景的智能化,達芬奇架構由此誕生。據稱在8月硅谷的Hotchips會議上,華為Fellow視頻遠程介紹了達芬奇架構及昇騰AI處理器,美國服務器,講完后全場1200多人起立鼓掌,以表達對創達芬奇架構探索精神的肯定。
其次是投資全場景處理器族,華為投資、發布了面向不同場景的計算處理器系列,國內服務器,包括面向通用計算的鯤鵬、面向AI計算的昇騰、面向智能終端的麒麟以及最新發布的鴻鵠等,未來還將面向更多場景發布更多系列。
第三是商業策略“有所為有所不為”,商業策略通俗而言就是邊界在哪里、做什么不做什么。華為的商業策略第一不獨立對外銷售處理器,以云服務和部件的形式提供。在這樣的策略下,堅持硬件開放、堅持軟件開放、使能應用開發和遷移。
最后是構建開放生態,華為2015年發布了沃土計劃,四年來發展得非常好,已經匯聚了130多萬開發者。此次全聯接大會上會宣布新一輪的沃土計劃,承諾投資15億美元,以匯聚500萬開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