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召開第27次審議會議,優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UCloud)獲得首發通過,預計將在幾個月內正式登陸科創板。
招股書顯示,UCloud擬投入募集資金47.48億元,用于網絡環境下應用數據安全流動平臺、多媒體云平臺、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優刻得數據中心、新一代人工智能服務平臺等項目。
作為國內云計算領域的獨角獸,UCloud沖刺科創板一直很受關注。UCloud選擇的科創板上市標準為《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第二十四條第二條上市標準,即“預計是指不低于人民幣50億元,香港服務器,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5億元”。但招股書披露,UCloud存在上市當年利潤下降50%以上,乃至上市當年即虧損的風險。
主要財務指標如下:
據招股書披露,2016年度、2017年、2018年和2019年1-6月,UCloud分別實現凈利潤-21,086.20萬元、5,927.99萬元、7,714.80萬元和778.44萬元。2019年上半年,UCloud營業收入同比增速較2016-2018年度有所放緩。并且,2018年下半年加大資源投入以及主要產品價格下降,導致2019年上半年毛利率較2018年下降9.44個百分點,2019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2018年上半年大幅度下降84.31%。
根據 IDC 報告,UCloud在中國公有云IaaS 市場的份額由2018 年上半年的4.8%下降至2018 年全年的3.4%,位列阿里云、騰訊云、天翼云、AWS、金山云之后,排名第六。來自市場的競爭壓力大幅擠壓UCloud的市占率,導致核心業務被迫降價,核心客戶增速放緩,造成高居不下的成本劣勢。即便是UCloud成功登陸科創板,未來前行的道路也仍舊是“蜀道難”。
主營業務公有云占絕對份額,
業務思路或將自主調整
UCloud是一家基礎云計算服務商,針對移動互聯網領域為用戶提供IT架構服務解決方案,包括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和網絡資源,大數據、人工智能等IaaS和PaaS產品;通過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為制造、零售、金融、游戲、直播等行業提供服務。同時,UCloud是最早布設國際節點的云服務商,為應用出海尤其是游戲的出海提供了有利的云支持。
2012年3月,季昕華、莫顯峰及華琨3人聯合籌建UCloud,注冊資本為3.64億元。運營期間,UCloud經過2012年8月至2018年10次增資,2次股權轉讓。
招股書披露,UCloud實際控制人季昕華持股約13.96%,共同實際控制人季昕華、莫顯峰及華琨三人持有A類股票每股擁有的表決權數量,為其他股東所持有的B類每股擁有的表決權5倍,實現對公司的絕對控制。
主營業務占絕對份額,其他版塊尚未形成規模
2017年初,UCloud公布了CBA(Cloud、BigData、AI)三位一體戰略。UCloud將持續在基礎云計算、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方向發力,提供80余款產品,核心技術包括熱補丁、數據回滾、軟件定義網絡、負載均衡、分布式數據庫卡、安全屋等。
例如,在數據回滾方面,UCloud除了做到標配的異地備份、抗DDoS攻擊等安全防護外,還打造了實時可視化監控、內核熱補丁、數據方舟等安全措施,保護客戶數據安全。
UCloud創始人季昕華表示,CBA戰略的實施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第一步,云要提供足夠的計算能力,讓客戶將業務和數據放到云上;第二步,利用云的能力,促進數據可信流通,挖掘更大的數據價值;最后,將云的海量計算能力與大數據相結合,實現AI的廣泛應用。
招股書顯示,UCloud在2019年上半年的營收為6.95億元,在2016年、2017年、2018年的營收分別為5.16億元、8.4億元、11.87億元。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1-6月,公有云分別貢獻91.43%、90.97%、85.15%和80.89%的營業收入,是報告期內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UCloud提示,若主營業務公有云業務未來受到技術革新、行業競爭或產業政策變更等因素沖擊,而其他版塊業務又尚未形成規模,則可能會對其經營產生較大不利影響。
券商分析師永梅(化名)認為,UCloud在國內和國外的跨地域經營方式,能夠幫助它抵御部分市場風險;數據中心的建設能夠幫助它在萬物互聯時代應對激烈競爭所帶來的的成本壓力。
但是,現階段UCloud對核心業務公有云的依賴程度是很大的,財務數據也暴露出諸多風險因素。商業風險需要由投資方自己判斷,如公司的客戶忠誠度、行業競爭力以及產品的可持續性等。雖然一般不會在短期內出現很致命的問題,但仍需投資方預估好風險,判斷自己是否有資源來緩解風險,是否能承受長期風險。
市場份額受擠壓、毛利率進入深水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