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昨晚剛剛發布Q3季報,營收97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21%,調整后利潤244億元年人民幣,同比增24%。
細分板塊中,被端游拖累網絡游戲整體表現欠佳,不過去年大力轉型產業互聯網的騰訊云表現不俗,而且少見的披露了單季收入: 47億元人民幣, 同比增80%。結合騰訊云幾個季度表現來看,筆者認為該板塊對整個騰訊業務生態有著長遠影響,有一些觀點,趁著季報發布分享出來:
2018年騰訊云服務收入91億元人民幣,增速超過100%,今年Q3單季度實現47億元人民幣收入,增速80%;阿里剛剛公布的季報顯示,阿里云營收92.91億元,同比增速64%,環比增速19.3%。如按照這樣的增速推測,騰訊云的市場份額正在進一步提升。
一方面是騰訊云高速增長,與阿里云差距縮小;另一方面云計算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進入門檻,將在巨頭的競爭下越來越高,技術、經驗、資金、獲客實力,都決定著行業寡頭化走向。
Canalys2019年第二季度公有云市場報告顯示,阿里云依舊占主導地位,占國內公有云43%市場份額,同比增長47%,騰訊云位列其后,騰訊云同比增速仍在阿里之上,為88%,排名第三的亞馬遜AWS的增速僅為48%。
另有德意志銀行報告曾預計,阿里云的市場份額將在2020年下降至40%左右,同時預測騰訊云的市場份額將上升至27%,意味著阿里、騰訊兩家的份額將進一步上升至67%。缺乏用戶數據基礎、研發能力、和資金實力的市場參與者,份額將進一步遭到阿里騰訊頭部實力玩家的擠壓。
2,兩強爭霸,騰訊云市場份額為什么急劇上升?
首先,騰訊在游戲、視頻、直播領域的業務版圖,為騰訊云拓展這些領域客戶建立了天然優勢,其中,騰訊云在游戲行業的覆蓋率高達84%。伴隨著游戲廠商海外業務拓展,騰訊云出海也成為近期重要戰略目標,今年5月騰訊副總裁答治茜表示,騰訊云的目標是2019年海外營收同比增長4—5倍。
其次,騰訊核心產品是微信,微信的核心功能是連接,從基礎通訊功能連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拓展到通過企業號、公眾號、小程序連接人與服務。很多客戶對騰訊企業級服務的采購,不僅僅局限于云服務,而是通常基于微信做客戶關系管理、營銷,售賣、支付、安全、風控等服務也往往是通過微信一并完成,那么,將數據和服務全面部署在騰訊云之上,是水到渠成的。
第三,過去幾年,包括傳統銀行、電信服務、政務機構、餐飲、零售、工業、農業,都在進行數字化轉型,在騰訊原有生態外,騰訊云積極參與研發和開拓市場,趁著產業互聯網革命的東風,拓展to B服務,而云計算,成為了騰訊云B端服務落地的重要載體。為此,免備案服務器,騰訊還于去年9月圍繞產業互聯網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新成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再次強調了公司對待B端市場開拓和服務的態度,以及深耕產業互聯網的決心。
先天優勢、客觀的環境變化、以及積極主動開拓,都幫助騰訊云在過去5年內實現高速增長,份額提升。
3,差異化競爭,騰訊云在金融領域后來者居上
雖然份額不斷上升,但是云計算目前所處的競爭環境仍為激烈,價格戰硝煙四起;在眾多云產品當中,金融云已成為騰訊云的差異化競爭產品。
目前,建行、農行、交行、中行,4大行等都已是騰訊云的客戶,90%以上新籌保險公司都通過騰訊建立云端業務構建,騰訊對頭部互聯網公司及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覆蓋率已超過80%。雖然阿里云的金融云產品更早推出,騰訊云后來者居上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原因:
第一,2015年前后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為騰訊云提供了更寬闊的跑道。
隨著移動互聯網滲透率提高,用戶的使用金融工具的行為,從線下網點逐漸向線上遷移,如果不能及時適應銀行客戶使用需求和習慣的變化,銀行客戶流失將成為必然。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銀行,從獲客、風控、服務及產品,全面依賴于網絡渠道及大數據,對系統計算量存儲量、速度、以及突發業務量增長下的彈性擴容空間要求更高,傳統銀行的原有IT系統遠不能滿足線上服務在效率、處理能力、速度、擴容等多方面的要求,IT能力升級問題亟待解決,這是騰訊云在金融云產品發力的良機。
第二,騰訊云在微眾銀行項目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早期騰訊金融云產品對外展示推廣的范本,以此為支撐,騰訊云將這一套服務做成相對標準化的解決方案,并在實際合作中不斷優化和改進,幫助騰訊的金融云產品,快速在金融行業里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