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省交通部門獲悉,隨著“云端大腦”的運用,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高科技的加持下,全省高速的海量信息處理不僅1個人就能在后臺搞定,而且諸如通行提醒、救援處置、信息共享等方面變得更加高效便捷。
公路云
江蘇是全國高速公路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全省有著近5000公里高速公路、300多個收費站,虛擬主機,平均通行流量超過320萬輛,從道路養護到日常出行、從通行保障到準確收費、從信息共享到實施救援,如此多的參與要素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不僅涉及不同的管理部門,更牽扯到不同的信息運行平臺。每天如此多海量的信息“各自為政”,可以想見協調統一起來的難度,自然也就給如今能體驗到的高效協同、信息共享帶來重重困難。
“為改變這一局面,更好地為居民出行服務,從前年開始,省交通控股率先對建設‘協同指揮調度云平臺’進行嘗試。”負責這一后臺云計算支持的青云云平臺市場副總裁劉靚告訴記者,現在,交通服務對外的窗口已經濃縮到了手機上,日常使用大家只要關注“江蘇高速”微信公眾號,點擊屏幕下方的“高速路況”,屏幕上就會跳出來全省高速路網圖,圖上的每一個紫色的小標識,就代表著一個攝像頭,選擇要通過的高速公路上的攝像頭,即可查看實時監控視頻。
但很多使用者可能并不知道,在這4000個攝像頭24小時拍攝傳輸數據的背后,只有1名工作人員負責運維全省高速海量信息的“云端大腦”。
記者了解到,美國服務器,我省高速公路沿線共設置了1277套門架設備,通過這些門架上的車牌自動識別和感知系統,就可以精確地掌握每部汽車的行駛線路。而這些數據又會上傳到青云的公共云平臺,對大量數據進行計算,為這些復雜的場景提供虛擬狀態下的現實還原,做到精準收費。
與此同時,有關借助“云端大腦”的運用還體現在諸多和日常生活相關的領域。以防洪為例,過去只能做到提前20分鐘預測,但通過布設更多的感知探頭和成熟模型,目前已經能做到提前24小時預測,甚至能精確到洪峰過境的具體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