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之戰,高處不勝寒。
圍繞五角大樓一份價值100億美元的合同,亞馬遜在11月22日正式向美國國防部提起訴訟。上個月底,在云服務合約JEDI(聯合企業防御基礎設施)的爭奪上,亞馬遜輸給了微軟,JEDI作為美國國防部將其大部分計算能力從物理服務器中轉移上云的關鍵,在云計算領域的意義遠超過訂單本身的商業價值,但五角大樓最終選擇的卻是微軟這匹黑馬。
這一招標結果也燃起了亞馬遜的怒火,并稱招標過程有“明顯缺陷、差錯和確定無疑的偏見”,有必要接受“核查和修正”。今年7月30日,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的2018全球IaaS(基礎設施及服務)公有云服務市場份額排名顯示,亞馬遜以47.8%的占比穩居第一。
云服務市場如今的版圖正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微妙平衡,市場份額進一步向頭部靠攏—2018年排名前五位的IaaS提供商在全球IaaS市場中的占比接近77%,前五大份額廠商的增速都要高于平均增速。
在亞馬遜流年不利的2019年,微軟、IBM、谷歌等后來者正迎頭趕上。
蠻荒時代,巨鯨入場
云計算的概念雖然誕生多年,香港服務器租用,但從云端回歸人間卻歷經滄桑。
2006年8月的搜索引擎會議上,時任谷歌CEO的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首次提出了“云計算”的概念,而亞馬遜正是那年推出了IaaS服務平臺AWS。但彼時的甲骨文掌門人Larry Ellison沒少在社交軟件上吐槽云:“這種白癡行為什么時候會停止?這不過是一時興起的時尚潮流,是瘋狂的事情。”而四年之后,這位“硅谷最老的花花公子”也不得不宣布向云戰略進軍了。
與一眾傲慢的老牌互聯網企業相比,率先探索這片蠻荒之地的亞馬遜具有天然的優勢。其AWS毫不費力地把旗幟插上了新大陸—2009年年初,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美國Salesforce公司公布了2008財年年度報告,數據顯示公司云服務收入超過了10億美元,這讓巨頭們開始把目光投向這一行業,但亞馬遜已經初步形成涵蓋IaaS、PaaS的產品體系,確立了在IaaS和云服務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
AWS的成功也一路推高了亞馬遜的股價,從2006年的23.5美元漲至如今的1745美元。
隨后幾年間,世界級的供應商都無一例外地參與了云市場的競爭中,出現了IBM、VMWare、微軟和AT&T等第二梯隊。其中,微軟在2010年前后加入,但掌門人鮑爾默(Steve Ballmer)仍顯遲鈍;谷歌則在2011年宣布轉型推出GCP,開始了公有云市場中的同臺競技。
刺刀見紅的價格戰成為一時主流,據統計,在過去十年間,AWS至少降價超過60次。
以亞馬遜旗下的云服務器托管服務EC2為例,自誕生之初是以小時計算容量費用,但2013年谷歌的GCP首次提供了按分鐘付費,2014年上任的微軟CEO納德拉(Satya Nadella)秉持“移動為先、云為先”的理念,亦在價格上跟進了前者的步伐。
在競爭日益慘烈的2016―2017年,微軟云服務與企業部執行副總裁 Scott Guthrie和GCP客戶總裁Tariq Shaukat先后表示過:“價格戰”已成過去,未來的重頭戲是“價值戰”。
另一方面,鯨吞小型勢力以壯大自身也成為叢林生存法則。特別是在經濟動蕩的2018年里,云領域更是迎來了無數的合縱連橫。
其中,IBM以340億美元的價格拿下了紅帽(Redhat),CEO羅睿蘭(Ginni Rometty)高調宣稱,收購紅帽可以打破現在格局,改變云市場的一切;微軟以75億美元的價格買下了GitHub,并將這一開源方面的優勢接入微軟的IaaS領域;Salesforce則斥資65億美元收購了云服務公司Mulesoft,擁有超過1200家客戶,其中45%是全球500強企業。
對手們不斷招兵買馬之際,亞馬遜雖然在市場份額上仍遙遙領先,但差距的鴻溝已經逐漸縮小。
秦失其鹿,天下逐之
貝佐斯與亞馬遜在2019年遭遇了一波水逆。
10月24日,亞馬遜公布了2019年第三季財報,作為帝國的最重要支柱,第三季度AWS以12.9%的凈銷售額占比,貢獻了71.6%的營業利潤,達到22.61億美元,但凈銷售額為89.95億美元,同比增長34.7%,低于市場預期的91億美元,且隨著市場版圖日趨穩定,今年以來AWS凈銷售額同比增速放緩明顯。
與2017年相比,AWS在IaaS的公有云市場份額占比從49.4%降至47.8%,而微軟的Azure則同比增長近3個百分點至15.5%緊隨其后,谷歌與IBM則分別以4.0%和1.8%排行第四、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