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中旬,下過雨的南京天氣有些寒冷,位于南京麒麟高新開發區的華能智鏈研發部門辦公室,顯示屏上來回切換著數個研發任務的排期表,詳細精確到每個月份每個子項的開發進度,這是一家行至數字化轉型中途的供應鏈管理公司。
華能智鏈全稱江蘇華能智慧能源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做供應鏈的公司研發部門四五十號人,這可一點也不“傳統”,大部分人對供應鏈的理解還停留在買進賣出的貿易模式,和前沿技術絲毫不沾邊。
相反地,華能智鏈作為一家十足的非常規型供應鏈公司,也就體現在對新技術的判斷與擁抱。
華能智鏈“出身”于華能二級公司下的能源與交通公司(能交公司),能交公司涵蓋能源和交通,包括供煤供炭、鋼材基建工程等業務,出身背景如此,華能智鏈決心用技術重塑供應鏈。
2015年是華能智鏈的1.0階段,主要實現電商平臺在線交易,2018年華能智鏈向供應鏈集成服務平臺轉型,本階段的重點包括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物流服務平臺等,2021年,華能智鏈的目標定在千億級智慧供應鏈平臺。
以2021年為坐標系反推至今,華能智鏈現在應該做什么?
1.“我們不是喊口號吹的”
過去的十幾年間,我國企業對供應鏈認知經歷了一個分水嶺般的變化:
首先是重視程度提升,從認為供應鏈管理是企業的一部分,上升到認為供應鏈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其次,供應鏈進入場景驅動模式,從成本、供應商管理進階到需求管理;
第三,從內部供應鏈擴展到平臺供應鏈,如何融會貫通全產業鏈成為供應鏈管理的高級能力;
第四,用技術代替人治,供應鏈數字化才能保證安全;
第五,供應鏈金融重要性凸顯,企業更注重實在的業務營收。
在這種情況下,供應鏈數字化和供應鏈生態化成為主線,數字化確保供應鏈的技術先進,生態化則讓供應鏈平臺成為主角。
和其它行業一樣,能源行業正從數字化、信息化走向智能化。華能其實見證了整個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歷程,早在2008年,華能即通過了《中國華能信息化規劃》,目標是建設華能 ERP (EnterpriseResource Planning)系統。
近年來,“數字華能”、“智慧華能”的口號喊得響亮,目標都是提高華能集團的數字化水平,供應鏈也是需要被技術賦能的重要一環,算上研發與營銷,供應鏈應該是企業生存的第三條生命線,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江蘇華能智慧能源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胡俊,正在查閱線上實時數據
回到華能智鏈本身,改革就意味著其不再做傳統的貿易,而是利用電子商務、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新科技做業務。
華能智鏈做智慧能源供應鏈選擇了比較徹底的道路,作為華能能源供應鏈的試驗田,華能智鏈的供應鏈管理業務不光以集團內部客戶為核心企業,而且還面向全部市場,中鐵中建等公司的大型工程都有華能智鏈的身影。
“我們不是喊口號吹的,是真的踏踏實實在做。”華能智鏈技術總監李俊華言之鑿鑿。筆者了解到,從2016年開始,華能智鏈全部業務基本都可以線上化執行,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轉型,從2018年起步的2.0轉型階段也正加速上馬,也是筆者所看到的華能智鏈現在的模樣。
說,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華能智鏈數字化轉型的第二階段,又是如何做的?
2.“我們沒有必要從頭做”
華能智鏈所處行業主要有三類公司,香港免備案主機,其一是專做供應鏈某一個環節的廠商,比如專門做保理的供應鏈金融公司,或者只做物流的公司也很多,或者倉庫、貿易等各個環節,供應鏈管理很多環節都可以成立單獨公司去運作;
其二是技術公司,開發倉儲軟件、供應鏈金融平臺、物流軟件的公司,也是供應鏈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三是專做供應鏈管理的公司,有做全鏈條也有做部分鏈條的公司。當下能打通整個供應鏈的公司少之又少,一般是大型集團或者是大型國有企業、上市公司,才有實力管理這么長的鏈條——從采購招標到物流配送、運輸,供應鏈金融、供應鏈跟蹤管理、倉儲管理,涉及到供應鏈管理各個環節的公司本身就不多。
華能智鏈做的就是第三種,準入門檻最高也是實施操作最難的一種,背靠華能集團,華能智鏈恰恰具備這樣的先天稟賦,全鏈條供應鏈科技公司還比較少。然而想要“直道超車”,華能智鏈必須借助新技術改造舊業態,也必須站在已有技術平臺的肩膀上。